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自骗机制是什么

2016-10-1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伍怀蝶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述

  1、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

  2、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 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 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3、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4、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自骗机制

  1、概述: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以上六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卫方法。以下我们详细阐明,明白了,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背后动机。

  2、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又如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蛀牙,且妈妈不喜欢。”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防卫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其他如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狗人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而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或“假仙”刻意而为。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攻击机制

  1、概述: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2、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例如:有位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好小孩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黑狗一脚,这些都是转移的例子。其他如:“打狗看主人”、“爱屋及乌”、“不看僧面看佛面”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等,都是转移的例子。 转移不一定只出现在负面的感受上,有时正面的感受我们也会作出同样的处理。例如:一位结婚多年,膝下尤虚的老师,将其全部心力用于关怀他的学生,就是正面转移的例子。转移的目标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情形发生。例如:一个无故被责怪的学生说,“所有的老师都是不明事理的”;一个无故挨警察责打的人说,“凡是警察都是坏人”。

四、心理防御机制的代替机制

  1、概述: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2、幻想: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例如,工人柯金上班时,被领班无理地骂了一顿,十分愤怒,但位居人下,无法可施,同家途中,他买了一张爱国奖券,吃饭时与大太闲谈时说:“如果中了奖,他要自己开间工厂,重金将领班请来,然后给他颜色看,令他受辱……”谈着谈着,柯金轻松多了,他用的方法就是“幻想”。意义治疗法创立者弗兰克尔,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待了四年之久,他发现能从集中营活着出来的人,与其是否年轻力壮无多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对未来有“憧憬”。 幻想是一种想像作用,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所幻想的内容与学习经验有关,例如,儿童时期的幻想偏向于玩具的获得与游戏的满足,而青春期少年则偏向英雄式的崇拜。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有退却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达机会,易以幻想解除其焦虑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