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几点睡觉最好,睡眠会影响孩子的智商,针对不同阶段婴幼儿睡眠的具体做法
2016-11-2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钱友绿
一、孩子几点睡觉最好
“作业太多”“校外补课学习”“写作业太慢”等原因,导致很多的孩子睡觉晚。但在父母看来,孩子不按时睡觉是勤奋好学的表现,是好事。但有关专家表示,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介绍说,孩子有固定的睡眠时间益处很多。
9-10点是孩子最佳睡眠时间 首先,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养成固定睡眠的习惯,孩子的睡眠就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每到规定的时间孩子就会自主地去睡觉,这样父母在管理上就会省事很多,孩子也会在习惯中学会自我管理,渐渐形成独立的生活意识和行为。
其次,形成好的睡眠习惯以后,有助于孩子身体免疫系统抵御机制的形成。 第三,按时睡觉还有利于儿童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有些孩子因为熬夜而养成了晚上吃夜宵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这是因为生长激素在晚上达到分泌的旺盛期,如果临睡前吃夜宵的话,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继而有可能影响到身体的长高。 让孩子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呢?孙宏艳认为,人体的“生物钟”晚上10点至11点将出现一次低潮,这时,人的体温、呼吸、脉搏及全身状态都处于一天的最低点。
因此,睡眠的最佳时间应该固定在晚上9点到10点之间。小学生最好9点之前上床睡觉,中学生可以稍微推后到10点上床睡觉。 如何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呢?
孙宏艳表示,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些睡觉的准备工作,如刷牙、洗脸、洗脚、整理床铺等工作,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让他知道“该睡觉了”。另外,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日安排时间表,同时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 专家表示,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天都能够充沛地应对学习,家长不妨让孩子晚上能够早点入睡。
二、睡眠会影响孩子的智商
最新研究显示,一个人聪不聪明,看小时候的睡姿就可以知道了。根据研究人员对350个健康孩子进行睡姿研究,发现趴着睡的孩子智力发育较快,但是躺着睡的孩子也能够慢慢赶上趴着睡的孩子。但是趴着睡容易突然窒息,躺着睡则安全无虞。
从睡眠看孩子聪明不聪明
那么,到底要让孩子怎么睡,才会聪明、健康又不会突然窒息呢?研究人员建议,晚上睡觉时,最好让孩子们躺着睡。白天午睡或有大人照顾时,再把睡姿调整成趴着睡的状态。孩子的睡觉房间最好保持适当温度、湿度和光线,孩子才会睡得又香又甜。
睡眠不足影响儿童机敏
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长的孩子尽管在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更多,但在反应测试中通常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孩子的睡眠时间较长时,睡眠的质量就多少会降低一些,容易睡得不踏实或者频繁醒来。但尽管如此,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这是因为额外睡眠的时间增加要比睡眠质量的相对降低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
会用手表达需求的孩子更聪明
有关专家建议:家长在婴儿8个月大小的时候,可借助手势与孩子进行交流。大部分孩子可很快接受这种方法,也有些孩子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期。
专家发现,会使用手语来表达需求的孩子不容易有挫折感,学会说话的年龄也更早,智力发展也更好。
一旦这些孩子提前学会了说话,他们会比其他孩子能说更多的句子,因为在应用手语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的结构。
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有的孩子很淘气,玩起游戏来精灵得很;有的孩子却很乖,安安静静很省心。哪一类更聪明呢?
其实,凡事都不能走极端,过分淘气的孩子易出危险,过分安静的孩子又缺乏勇气,聪明的父母应该教会自己的孩子怎样玩,有目的地鼓励孩子做一些游戏,寓教于玩,会玩的孩子才能更聪明。
游戏是儿童想像和创造的天地,特别是各种智力游戏更是训练孩子思维的好办法。
因此,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游戏行为,鼓励并指导孩子多做有益的游戏,同时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最新研究显示,一个人聪不聪明,看小时候的睡姿就可以知道了。根据《小儿科医学》期刊报告,研究人员对350个健康孩子进行睡姿研究,发现趴着睡的孩子智力发育较快,但是躺着睡的孩子也能够慢慢赶上趴着睡的孩子。但是趴着睡容易突然窒息,躺着睡则安全无虞。
三、针对不同阶段婴幼儿睡眠的具体做法
很多父母因为要熬夜照顾夜间不能稳定入睡的孩子而苦恼。需知孩子出生4个月以后,一旦形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让孩子独立安然入睡,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培养,在孩子没有形成不良的睡觉习惯之前就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行为。
新生儿阶段
新生儿阶段孩子的睡眠顺其自然,孩子想睡就睡、想吃就吃。
2~3个月
2~3个月每天睡觉15~18小时,夜间每次睡眠的时间较短,白天小睡3~4次。
要注意培养孩子昼夜分明的作息规律,逐渐建立入睡前的固定行为模式,养成晚上定时入睡、白天按时小睡且自行入睡的睡眠模式。
此时期,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很容易疲劳,而孩子一旦疲劳,就会加速分泌肾上腺素来对抗疲劳,孩子就会表现出烦躁和哭闹增多,到2个 月哭闹发展达到高峰。这时家长往往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内疚感,错误地认为孩子是饿了,需要吃奶和安抚,因而频繁喂奶和搂抱摇动入睡,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需要依靠含奶头和抱着睡觉的习得性行为。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是饥饿或者需要安抚,而是因为疲倦急于睡觉造成的哭闹。有时也是因为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容不得孩子 有半点哭闹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行入睡的机会。
建议家长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睡眠,而是应该培养孩子独立入睡,而非建立家长抱着、通过含奶头安抚入睡的睡眠模式。
此时,最佳的哺喂方式是夜间喂奶2~3次,白天小睡3~4次。这个时期一旦养成不良的睡眠模式将会延续到整个婴儿时期,甚至到幼儿时期,再想纠正会很困难。总之,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睡眠模式的关键时期。
3~6个月
每天睡眠的时间14~16小时,其中白天小睡2~3次。睡眠时间逐渐集中到晚上,同时每次睡眠时间与白天清醒的时间逐渐延长,白天睡眠规律化。
如果已度过孩子临睡前的哭闹时期,逐渐养成良好的睡眠模式,这个阶段就需要继续巩固这种睡眠模式。
进入3~6个月的孩子开始对周围事物(光、声响、色彩等)产生兴趣,尤其对新事物更加好奇,这些往往使他抵抗睡意,进而兴奋、烦躁和哭闹,这样 孩子会更加疲惫而难以入睡。一旦孩子过度疲劳,家长所做的抚慰行为,例如抱起来吃奶、摇动孩子,都可能对孩子自然入睡过程造成刺激和干扰。因此,当孩子出现要睡眠的迹象时,一定要创造睡眠的环境,减少外界对他的吸引,让孩子躺在自己的小床里逐渐安静下来。
尽量安排婴儿晚上9点之前入睡。一般来说,越是睡得早的孩子醒来的时间也会越晚,而且夜间睡眠很熟。白天孩子觉醒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尽情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
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的专注力越来越好。但是,白天与孩子玩儿的时候不要过度给孩子刺激(即开展过多的早教活动),让孩子的大脑应接不暇,这样容易引起他大脑的疲劳,从而影响孩子入睡以及睡眠的质量。
此时,夜间喂奶2次(在夜间9点喂奶1次,第二次喂奶时间在凌晨3~4点)。白天每次清醒的时间2~3小时,白天小睡2~3次。
6~12个月
每天睡眠时间14~15小时,其中小睡2次,一般上下午各1次,中间间隔清醒时间3~4小时。一多半的孩子晚上可以连续睡6小时以上。
孩子添加辅食后,可以开始准备逐渐断掉夜奶,6~7个月逐渐减少到1次,到9个月完全断夜奶。如果哺育得当,10个月以后晚上基本可以连睡一觉到天亮。随着孩子夜间睡眠时间的延长,有的孩子夜间可以连续睡眠6小时,到10~12个月可以睡整夜觉了。
断夜奶前,作为家长必须要明了断夜奶的好处——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育,大脑获得更好的休息和休整。断夜奶需要家长的决心和恒心,当孩子夜间醒来时应该继续保持屋内的黑暗与安静,以便孩子及时再次进入睡眠状态,而非家长过度干预。这个阶段的孩子白天上下午各一次小睡。
1~2岁
1岁以后每天睡眠的时间12~14小时,白天1~2次小睡;随着发育,多数孩子逐渐缩短上午小睡的时间(家长也有意识地这样培养),直到1岁半左右停止上午小睡,只有下午一次小睡了(多数孩子要睡2小时左右),晚上可以连睡10个小时,3~4岁下午小睡变得越来越少。
晚上提前让孩子入睡,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夜间可以连续睡眠,而且是高质量的睡眠。
3~4岁
3岁以后可以试着将晚上入睡的时间逐渐推迟半小时,最好晚上8~9点入睡,早晨6~8点醒来,这样更有利于保证午睡很快入睡,同时午睡时间能够保证1个半到2个小时。如此,无论早晨或者午觉醒后孩子都会感到精力充沛,有更好的专注力去玩耍和接受早教。
要想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和睡眠习惯,父母的态度必须明确。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的体现。
四、4大方法帮助孩子拥有好睡眠
1.帮助婴幼儿建立睡眠的作息规律
婴儿早期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这一学习方式形成的。孩子定时睡眠、定时上床、准时起床的好习惯同样是运用了这一学习方式。
当小婴儿2~3个月时,家长可以配合孩子的特点和生活习惯,帮助他逐渐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每当孩子到了要睡眠的时候,让孩子躺在床上进行哄 睡,然后家长采取一些固定活动,如每次临睡前洗浴、换睡衣、换上干爽的纸尿裤或让孩子听同一首安眠曲或者讲同一个故事,或者家长做同一个动作——亲吻他、拍他等 ,直至孩子入睡。每天家长都采取这样固定的哄睡模式,经过一段时间,只要做这些事情,孩子就知道该入睡了,就能够养成自行入睡的习惯,即建立了良好的睡眠 条件反射。
需要提请家长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建立这种条件反射需要的时间越长,家长要有耐心。如果家长采取了抱着、摇着、吃着奶哄睡的模式,时间长了建立的条件反射就是必须抱着、摇着或者吃着奶才能入睡的习惯,以后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
2.帮助婴幼儿分辨昼夜
室内光线要有明显的昼夜分别,日夜活动应该有明显的区别。白天小睡也不必挂上窗帘,不需要刻意制造安静环境;夜间睡眠则需要黑着灯(可以用小夜灯)与白天小睡有所区别。
《生命时报》曾经报道,英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指出,睡眠期间室内灯光会影响人体内分泌,尤其是可以改变褪黑素分泌,同时缩短体内褪黑素在夜间的持续作用。而褪黑素则可以影响人们的睡眠、体温调节、血压和血糖的稳定。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暴露于灯光之中的受试者,99%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褪黑素分泌延迟,而褪黑素持续作用的时间也缩短约90分钟。这对于人们血糖的稳定是不利的,它会影响血糖稳定,不利于血糖控制。
3.白天小睡的时间不要超过4小时
白天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与他玩耍、说话,利用孩子清醒的时间进行早期教育。其实,早期教育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事事中都可以进行。
4.临睡前不要让孩子太兴奋或太疲劳
孩子临睡前不要玩耍得过度兴奋,或者让孩子过于疲劳。因为这样会造成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以对抗机体产生的疲劳,孩子反而会因为兴奋、易怒、急躁而难以入睡。
夜间入睡前一定要换上渗水性强的干爽纸尿裤,防止婴幼儿因漏尿、尿湿或更换尿布而被打扰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