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肌肉萎缩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科学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2016-12-1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倪涵蕾
一、小孩肌肉萎缩症的3大症状表现
孩子肌肉萎缩症的症状多吗?孩子肌肉萎缩症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治疗起来很麻烦。因此早期的了解孩子肌肉萎缩症的症状,可以对病情的发现和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由此可见了解孩子肌肉萎缩症状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孩子肌肉萎缩症有哪些症状?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孩子肌肉萎缩症的症状,希望通过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肌源性萎缩:由肌肉本身疾病所致。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常为近端型骨盆带及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少数为远端型。伴肌力减退,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醛缩酶等均不同程度升高,肌权磷酸激酶最为敏感。肌电图特征性改变为出现短时限多相电位。
2、神经源性肌萎缩: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多见,对称或不对称,不伴感觉障碍,常出现肌束颤动,肌力和腱反射程度与损害程度有关。肌电图见肌纤维震颤电位或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活检见孩子肌肉萎缩症变薄。镜下呈束性萎缩改变。
3、其它:中枢性肌萎缩一般伴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缺血性肌萎缩多因各种动脉炎、血栓形成等肌肉缺血性坏死而致。废用性肌萎缩则与长期不运动有关。且多为可逆性。
二、小孩肌肉萎缩症的原因及其科学治疗方法
(一)引起小儿肌肉萎缩症的原因
专家表示,小儿肌肉萎缩主要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小儿肌肉萎缩的危害极大,严重影响着小儿的成长发育。接下来由专家为我们介绍导致小儿肌肉萎缩的原因。导致小儿肌肉萎缩的原因一般有三种:神经源性肌肉萎缩、肌源性肌肉萎缩、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源性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连,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是由于全身消耗性疾病。 神经原性肌萎缩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
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而这也是导致小儿肌肉萎缩的原因。 肌源性肌萎缩是肌肉本身的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神经受损和肌肉本身的疾病是两大类小儿肌肉萎缩的原因。
(二)小儿肌肉萎缩症的治疗方法
采用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是较为科学的治疗方法。
1、干细胞移植技术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2、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 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
3、干细胞移植治疗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或自己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疗法就像给机体注入新的活力,是从根本上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4、由此人们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组织、器官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并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多种顽症。
而采用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各种肌肉萎缩,肌无力,脑萎缩,面部痉挛的效果最为明显。所以选择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肌肉萎缩,肌无力,脑萎缩,面部痉挛是最科学的,也是最明确的。 此外在这里祝我们的患者朋友们早日康复!
三、肌肉萎缩症的5种护理方法
据有关专家介绍小孩患上肌肉萎缩这个疾病后一定要及时的预防和护理,那小孩子肌肉萎缩具体要怎样护理呢?肌肉萎缩的出现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因此合理的护理很是重要,作为父母的来说,孩子的健康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家长很是重视肌肉萎缩护理问题。
1、小孩子肌肉萎缩具体要怎样护理呢?具体也表现在乐观愉快的情绪对治疗疾病是必不可少的。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可使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肌萎缩患者的高蛋白质,高能量饮食的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肌肉的生长,早期引进的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磷脂。
3、严格预防感冒,肠炎。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肉萎缩,肌肉无力,跳转增加,特别是延髓麻痹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治疗,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4、大腿萎缩症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调畅肢体气血,恢复肢体功能活动是大腿萎缩症调护的关键。肢体活动功能训练可采用主动练功和被动练功两种,从内容上可有传统体育训练、生活作业训练等不同。若肢体瘦削枯萎,运动无力,不能步履,卧床阶段可采用卧位被动练功,随时变换姿势,防止“畸型”发生。
5、继则采取主动练功训练,如坐位,立位和步行练功。根据病情,可选用相应的导引、按摩、气功以及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锻炼方法。生活作业方法更为实用易学。若上肢活动障碍者,采用写字、投掷、接球、弹琴、编织、拨算盘等,若下肢活动受限者,采用踏三轮车、缝纫等作业训练方法。
四、小儿腓骨肌萎缩症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一)发病机制
1、遗传方式
(1)CMTⅠ型: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性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两种方式,近年研究表明,CMTⅠ型又分为ⅠA型,ⅠB型及ⅠC型,CMTⅠA型最常见(56%~60%),由常染色体17P11.2-12上PMP-22基因突变所致,CMTⅠB型少见(30%),病理基因在Ⅰq21-23,与髓鞘蛋白P0(MPZ)基因突变有关,ⅠC型的病理基因至今不明,X连锁的病理基因在Xq13-1, (2)CMTⅡ型:遗传方式有3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及X性连锁遗传,本病常染色显性病理基因在Ⅰp35-36,常隐及X连锁病理基因不明。
2、病理改变
(1)CMTⅠ型:CMTⅠ型腓肠神经活检结果是主要大,中等直径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束内胶原增生,随年龄增长,有髓鞘纤维密度进行性减少,脱髓鞘加重,由于返复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再生过程增强,施万细胞增生与神经内膜成分围绕轴索形成同心圆样“洋葱球”状结构,脊髓后索变性,其中薄束较楔束明显。
(2)CMTⅡ型:CMTⅡ型腓肠神经病理以轴索变性为主,脱髓鞘不显著者,施万细胞增生呈“洋葱球”改变且很少见。
(二)治疗方法
目前无特殊疗法,可对症处理,如外科手术矫形、穿矫形鞋,强调支持疗法。可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肌肉功能。患儿进入青春期,为了减轻弓形足及足下垂,可进行踝关节融合术。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