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_其治疗方法有哪些
2017-01-1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时又晴
一、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
一、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
多饮开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为宜,可选用流质食物。
二、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防
本病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80%以上的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免疫预防尚在探索中,故目前没有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儿予呼吸道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宜用漂白粉、氯胺或煮沸消毒,但也有认为隔离病人并无必要。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故如为献血员,其献血期限至少必须延至发病后6个月。
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饮食
本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故饮食上应多增加维生素类的食物摄入,同时由于本病的EB病毒,可导致肝功能损伤,故饮食调理过程中注意地脂肪饮、高蛋白、高热量以及高维生素食物。主食可选择馒头、稀饭等容易消化的食物,维生素累的食物应选择柠檬、西红柿、青椒、生菜、菠菜等。高蛋白食物,应选择鱼肉、牛肉、兔肉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少的食物。
二、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有哪些
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其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也有很大的差异。潜伏期一般4—15天,起病或急或缓,有上呼吸道炎症的前驱症状。幼儿大多数症状较轻,年长儿症状明显。几乎均有发热,无固定热型,持续1—3周,有的病例低热可长达3个月,中毒症状常不明显。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受累,以颈外侧区常见。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儿发现脾大,并可伴压痛,可因外伤或用力过猛致脾破裂;约1/3病儿有肝大。大多数病儿有咽痛,呈咽峡炎、扁桃体炎,如扁桃体分泌物、扁桃体白膜形成。咽峡炎是本病最重要的表现,有时是惟一的症状。
1.一般症状
急性或隐袭起病。乏力、发热和肌痛,发热可高可低,持续1~2周后骤退或渐退,也有持续3~4周或持续低热达3个月之久。部分病人伴缓脉,类似伤寒。
发热期典型表现:
(1)不规则发热:
体温38℃~40℃,热程l~3周,无固定热型,全身中毒症状不显著,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咽峡炎: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有渗出物,或有灰白色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
70%可有明显淋巴结肿大,在病程第一周就可以出现颈后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压痛,肿大的淋巴结很少超过3cm,硬度中等,无粘连,常于热退后数周才消退。
2.鼻咽部表现
最常见为咽峡部、腭垂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至少数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扁桃腺表面可有厚霜样渗出物,少数有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
是本病主要表现之一。多见于颈后区淋巴结,但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淋巴结一般呈轻、中度肿大、直径在3~4cm以上者少见。硬度中等,分散无粘连,压痛不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大多需在热退后数周消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等症状。
4.肝脾肿大肝肿大者占20%~62%
多在肋下2cm以内,可伴谷丙转氨酶升高,部分病人有黄疸,半数病人可有轻度脾肿大,伴有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5. 皮疹
约1/3的病例在病后4~6天出现皮疹,其形态呈多形性,或斑疹、丘疹,皮肤出血点或猩红热样红斑疹,软腭可有出血点。约持续一周左右渐退。
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他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近年证明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
二、发病机制
IM是由EB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携带EBV基因,并表达相应抗原,刺激杀伤性T细胞增殖,进而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内脏器官病变的一种自限性疾病。EBV在IM时多为增殖状态,但也有部分处于潜伏状态。此病之所以自限性,是由于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在不断增殖的同时,通过释放完整的病毒颗粒,引起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NK细胞、TNF.仅、IFN. 、活化的HLA—DR CD8 T细胞以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EBV可以诱导IL.1、IL.8、MIP一1和LTB4的分泌并通过某种未知途径激活单核细胞后,后者可以产生IL.12、IL.15和GM.CSF,其中MIP一1可以募集B细胞和T细胞到炎症部位,因此有利于EBV特异性免疫的产生,LTB4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IL一12和IL.15可以激活NK细胞,GM.CSF可使中性粒细胞产生IL一1和过氧化物,产生抗感染效应,其连同IL一2还能够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EBV进行增殖性感染时表达的相关基因及蛋白使病毒感染细胞成为CTL攻击的主要目标而被杀伤。这可能是此病具有自限性的主要原因。经过4—6周,免疫反应可使EBV细胞显著减少,IM自愈。
四、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1.治疗目前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有报告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等治疗。本病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腭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有呼吸道梗阻、溶血性贫血,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危急情况,可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可酌情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2.抗病毒治疗
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和更昔洛韦,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3.抗菌素
用于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5~7天也有一定效果。
4. 激素辅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单纯用激素降温是不适当的。
5. 免疫治疗近年来
有报道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IM,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可提高血清免疫水平、中和病原体、激活补体、促进细胞吞噬功能、调节免疫反应能力,丙种球蛋白中存在大量的多克隆抗体,能中和抗原和炎性细胞因子,能与免疫复合物的抗原结合,改变该免疫复合物分子量大小,使其易于被吞噬细胞清除,对内毒素诱导的器官损伤起防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