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小儿多动症如何自测 多动症应如何治疗

2017-04-04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康梦松

一、小儿多动症应该怎样自测呢

  活动过度是指与同年龄、同性别大多数儿童比,儿童的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的应有的水平。活动过度多起始于幼儿早期,但也有部分患儿起始于婴儿期。在婴儿期,患儿表现为格外活泼,爱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当开始走路时,往往以跑代步;在幼儿期后,患儿表现好动,坐不住,爱登高爬低,翻箱倒柜,难以安静地做事,难以安静地玩耍。上学后,因受到纪律等限制,患儿表现更为突出。患儿上课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常常玩弄铅笔、橡皮甚至书包带,与同学说话,甚至下座位;下课后招惹同学,话多,好奔跑喧闹,难以安静地玩耍。进入青春期后,患儿小动作减少,但可能主观感到坐立不安。

  而有些多动症患儿做事较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患儿常常会不分场合地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谈话;会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的活动;老师问话未完,会经常未经允许而抢先回答;会常常登高爬低而不考虑危险;会鲁莽中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患儿情绪也常常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或哭闹,甚至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

  多动症患儿注意集中时间短暂,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常常不能把无关刺激过滤掉,对各种刺激都会产生反应。因此,患儿在听课、做作业或做其它事情时,注意力常常难以保持持久,好发愣走神;经常因周围环境中的动静而分心,并东张西望或接话茬;做事往往难以持久,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难以始终地遵守指令而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务;做事时也常常不注意细节,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错;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任务,如写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这些任务。常常丢三落四,遗失自己的物品或好忘事;与他/她说话,也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等。

二、治疗多动症有哪些方法呢

  1、多鼓励、少批评。

  根据患儿的病情,找出相对应的教育方法,在其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予以奖励,然后在鼓励其继续坚持。要求一定不要过于严苛,不要实施暴力,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患儿。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注意力和学习的直观性。正确的生活方式,不要施加太多压力。

  2、*疗法。

  在进行*疗法之前,一定要根据患儿的兴趣,以及家庭情况来进行选择,各种形式的*活动都能够培养孩子的兴趣,并释放其内心过多的压力。像唱歌、跳舞、游戏等,都能够让患儿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下,与此同时,及时的进行行为的纠正。

  3、饮食疗法。

  在临床上,经过调查我们知道,富含甲醛或者是水杨酸类食物的摄入,能够对多动症的产生有一种诱发作用。如果能够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入,能够有效的缓解疾病的症状,包括:西红柿、橘子、以及人工调剂品等。

三、对多劫症有哪些错误认识

  一、不在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只是所谓的“多动症倾向”,那就不必过分关注。事实上,如果学龄前儿童出现了这种“倾向”又未能得到及时纠正,那么在进入学龄期后便很可能发展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显示,对“多动症倾向”纠正得越早、方法越科学,恢复正常的时间往往越短,康复的可能就越大。

  二、多动症是顽皮所致

  家长应明白:多动症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是心理异常导致的,孩子的“多动”并非出于顽皮,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三、孩子只不过是好动

  活泼好动而已,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孩子的“多动”与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多动”完全是盲目的,时时、处处都在胡闹捣乱,不分场合;后者的“活泼好动”却可能是有目的性的,换在另一些场合就会安静下来。

  四、多动症孩子是坏孩子

  由于多动症孩子往往“劣迹斑斑”,常常会被成人社会视作“问题少年”。而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四、造成多动症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症,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状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有明显的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患病率高,且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这也是引发多动症的病因。

  2、脑组织器质性受损。大约85%的多动症患儿是由于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母亲孕期疾病例如像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 分娩过程异常例如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生产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有上述情况的儿童,发生多动症的机会多,这是引发多动症的病因。

  3、环境因素。儿童多动症的诱因还有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