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尿床有哪些好方法 宝宝尿床的几大认识误区
2017-04-15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张友易
一、治疗尿床的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应尽快予以解决。
2.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3.药物治疗
(1)丙咪嗪适用于觉醒障碍型。
(2)奥昔布宁别名尿多灵,适用于昼夜尿频型。
(3)*可用于混合型。
二、对于尿床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尿床是因为孩子懒得起来上厕所。
事实是: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偶尔尿床是正常的,与懒得上厕所无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膀胱容积还不够大,而且膀胱和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也还有限,很难在膀胱满了时,及时叫醒大脑去上厕所。
误区二:尿床是因为入睡前喝水太多了。
事实是:在入睡前两个小时喝水确实会加重尿床,但这并不是尿床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限制孩子的睡前饮水量,可以减少夜里尿床的总量和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
误区三:尿床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上厕所。
事实是: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要为此惩罚孩子,也不必自责。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收拾床单,这会培养他的责任感。
误区四:尿床是精神压力造成的。
事实是:大部分尿床都不是精神压力造成的,尿床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发育缓慢,容量小,以及遗传因素等。还有些孩子只是睡得太沉,没有感觉到尿意而已。
三、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尿床
1、1~1岁半以前,随天性,想尿就尿。1岁半以前的宝宝身心发育有限,尿床和尿裤子无法避免。所以家长尽量随孩子天性,让他们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过于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因为过早训练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不过,在宝宝还没有学会理解排便前,家长看到他们尿湿或排便弄脏裤子,就应有意识地告诉他:“宝宝尿了”、“宝宝大便了”,以培养其理解能力。
2、1岁半~3岁,进行行为指导。宝宝长到1岁半以后,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从生理上看,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解去厕所是什么意思。因此,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开始对宝宝进行上厕所的训练。
3、3岁以后:让孩子慢慢克服尿床。孩子3岁后,家长可以每次把把尿的时间从原来固定的时间点逐步往后延,先半小时,再1个小时、2个小时。这样能够慢慢锻炼宝宝膀胱的储尿能力,使他们逐步改变,直到天亮才会下床排尿为止。当然,如果过了五六岁还是尿床,就应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四、孩子长大尿床很可能是有隐性脊柱裂
一般正常婴儿“反射性排尿”,两到三岁以后能“有意排尿”,四岁以后仍然任意排尿则称“遗尿症”。小儿遗尿症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局部炎症、蛲虫症、环境因素、肾脏及尿道器质性疾病及骶神经功能有关。有调查资料表示,儿童遗尿症中有30~40可发现隐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是脊柱先天畸形中常见的一种,一般只有脊柱管缺损,脊髓本身正常,因此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也不影响健康。由于骨骼缺损大都在腰骶部,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由于马尾神经受损而使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有夜间遗尿、尿频等。
所以有遗尿症儿童排除其他因素后有必要做骶部X线摄片,或许能找到病因所在。目前对隐性脊柱裂所致的遗尿症尚无一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能作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部分随年龄增长、马尾升高而遗尿症有自愈倾向。孩子四岁以后还尿床,妈妈需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察,很有可能是患了隐性脊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