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红斑 患有新生儿摩擦红斑应怎么办
2017-04-15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安映之
一、新生儿红斑是过敏吗
新生儿红斑又称新生儿过敏性红斑,以前亦称为新生儿中毒性红斑。目前对新生儿红斑的发生机理尚不是十分清楚。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新生儿经乳汁或者胎盘,并通过胃肠道吸收了某些致敏源,或是来自于母体的内分泌激素而致新生儿的过敏反应;二是新生儿皮肤娇嫩,皮下血管丰富,以及角质层发育不完善,这样,当胎儿从母体娩出,从羊水浸泡中来到干燥的环境中,同时受到空气、衣服和洗澡用品等的刺激,皮肤就有可能会出现红斑。
新生儿红斑多在1~2天内不治自消,这不是所谓新生儿红斑,是一种过敏性的生理现象。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皮肤下血管丰富,角质层发育不完善。
当胎儿从母体娩出后,便从羊水的浸泡中来到干燥的环境,又受到空气、衣物、洗澡用品等物刺激,皮肤便会出现这种玫瑰红色样丘疹,这可以说是新生婴儿适应环境变迁的生理反应,所以,新生儿用品应当以柔软、清洁、刺激性小为好,衣物清洗时一定要将化学洗涤剂冲洗干净。
洗澡时宜用中性洗浴液,不是十分必要时清水洗澡即可,不一定每次都用浴液,有些浴液冲洗不净对新生儿娇嫩的皮肤也有刺激性。
二、新生儿皮肤上出现红斑要紧吗?
新生儿皮肤最常见的红斑是一种过敏性红斑,有人又称为毒性红斑,大多发生在洗澡后,可能受光线、空气、肥皂、毛巾或温度等刺激而出现。丘疹四周有红晕,多发于面部、四肢、躯干部,可单个出现,也可融合成片,数小时后就消退,也可不断的出现新疹。
但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正常,不发热,吃奶无改变,不需特殊治疗。该红斑多见于初生2~3天的新生儿,5天后就减少,红斑消失后往往出现有短暂的皮肤脱皮。
爸爸妈妈可将新生儿红斑看作是一种新生儿的生理现象,临床也证实大多数新生儿红斑无需特殊治疗。
当新生儿脸上有红斑后,家长要作好以下几件事:
1、家长要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要检查给孩子穿的衣物是否柔软、舒适和刺激性小。
2、检查包被是否过多,如果包被太多的话,会引起新生儿皮肤血管扩张,容易发生红斑。
3、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通常,局限性、不发展的红斑不需用全身用药,可用碘伏局部涂敷。如果红斑有扩大趋势,或连成一大片,可在涂敷碘伏的基础上,给新生儿服用非那根粉。
新生儿脸上有红斑,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一般会自行消退,如果家长想用药,最好咨询专业医生后再用。
三、患有新生儿摩擦红斑应怎么办?
新生儿摩擦红斑是皮肤褶缝处由于新生儿皮肤细嫩,湿热刺激,相贴的皮肤相互摩擦而发生的疾玻常见于颈部、腹股沟、臀缝等处。其边缘清楚,开始为一发红充血性红斑,以后表皮糜烂出现浆液性或化脓性渗出物,有臭味,患儿常因疼痛而哭吵不安。因此,新生儿皮肤褶缝中必须清洁、干燥,特别是对肥胖孩子更应注意。
每次给小婴儿洗浴后应用细柔吸水的布将褶缝中水分吸干,再扑婴儿爽身粉,但每次不能扑得过多,否则,因粉太多粉遇湿结块而引起皮肤受刺激。局部糜烂时可用4%硼酸液湿敷,或涂有硼酸的氧化锌糊剂。如已感染,要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然后涂1~2%龙胆紫或磺胺扑粉。
发生新生儿红斑后,父母要作好以下几件事:
1.新生儿父母及家人不要焦虑和不安。
2.患儿父母要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主要是检查给孩子穿的和包的衣物要柔软、清洁、舒适和刺激性小,否则,要适当调整。
3.注意包被是否过多,如果包被过多,可引起新生儿皮肤血管扩张,易促进红斑的发生与发展。
总之,新生儿红斑是一种良性的新生儿期的生理现象,孩子的父母和家人无需过分为此担忧,通过加强观察,重视护理,数日后红斑大多可自行消退。如果需要用药、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用药,以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四、新生儿常见疾病和护理
1、发热:小儿正常体温:肛表:36.2-38℃,口表:36-77.4℃。
小儿高热(指39℃以上)要考虑是否: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痢疾)、脑膜炎、脊髓灰白质炎、乙型脑炎、疟疾、败血症等。
小儿低热(指38℃上下)要考虑是否:结核病、慢性感染(如扁桃体炎、副鼻窦炎、中耳炎等),慢性肾盂肾炎及功能性低热(如夏季热)。
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2、腹痛:腹内原因要考虑是否:肠蛔虫、胆道蛔虫、肠炎、痢疾、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腹外原因要考虑是否:肺炎、心肌炎、麻疹、风湿病、肾脏疾患。
3、流行性感冒:症状:高热、鼻塞、头痛、咳嗽。体症:咽部充血水肿、结膜充血。治疗:可按医生要求服用一些感冒药,严重时送医院治疗。
4、小儿腹泻:
轻症:一天腹泻10次以下,大便黄、绿色,偶有呕吐。体症:皮肤弹性尚好、精神较好。治疗:口服补液,温开水加适量食盐和碳酸氢钠多次口服,一天腹泻多少,喝进多少,并服用相应止泻药。
重症:一天腹20次以上,大便呈水状、呕吐每天10次以上。体症:皮肤弹性差、精神差、唇周灰暗、呼吸深快。由于小儿病情发展快,因此不论是轻症还是重症,最好送医院确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维生素D缺乏性的佝偻病:
症状:时常啼哭、出汗、易惊醒、头发呈落发圈。
体征:方头、囱门迟闭(正常1.5岁),出齿迟(6个月下凳应两颗),肋骨串珠,O型、X型腿。
预防:自1个月起补维生素D,每天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自2周起即可补充,在最初3个月每月给800国际单位。
治疗:
(1)维生素D40—60万单位一次肌注,两月后重复一次。
(2)浓A、D制剂:每日口服10—40滴。
(3)葡萄糖酸钙每日口服1—3克。
(4)多在太阳下活动,也就是常说的多进行“日光浴”。但应避免烈日晒伤。
6、缺铁性贫血:
症状:皮肤粘膜、甲床苍白,疲乏无力,不爱活动。
化验:血常规示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减少。
治疗: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7、肺炎:
症状:发热、咳嗽气促,但新生儿肺炎往往没有典型的症状,仅表现为不吃,啼哭,呼吸加快,嘴唇发绀,口溢白沫。
体征:双肺呼吸音粗糙,部分可闻及混罗音。
治疗:应尽早送医院确诊治疗。
8、肠道蛔虫病:
症状:反复及周痛、夜眠不安,或无症状。农村3—10岁小孩一般都患有此病。经化验确诊后,按医生要求服用相应驱蛔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