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动过缓有哪些症状 如何治疗小儿心动过缓
2017-04-1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毕代荷
一、小儿心动过缓如何治疗
对于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可不予治疗,但需临床随诊。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心动过缓伴症状或心率<40次/min(婴儿<60次/min)者应予治疗。
1.异丙肾上腺素 主要用于急性期治疗,0.5~1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根据心率和症状调整滴入速度,以无自常症状或心率:儿童>40次/min,婴幼儿>60次/min者为标准,不宜将心率提高到正常范围,以免加重心肌损害。
2.阿托品 可静脉滴注亦可口服,静脉推注0.01~0.03mg/kg,心率控制如上,常用于症状较轻或慢性患者,口服每次0.01~0.03mg/kg,3次/d。维持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心率范围。
3.山莨菪碱 用于症状较轻者,静脉推注用,剂量每次0.3~0.5mg/kg。余同上。
4.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者 若上述治疗无效或不能改善者,需安装起搏器,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二、小儿心动过缓的发病机制
(1)激动形成失常:可分为两类:窦性心律失常及异位心律。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心律及窦性静止。异位心律指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激动传导受阻,次级起搏点发出激动,防止心脏停搏,称为被动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逸搏,3次以上者为逸搏心律。如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窦房结的频率,抢先一步在窦房结之前发出激动,称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为过早搏动,连续3次以上者称心动过速,其频率更快而有规律者称扑动,更迅速而无规律者称颤动。异位心律根据起搏点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由于生理不应期所引起的传导失常称为干扰,最常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如果连续多次激动都在房室交界区发生干扰称为干扰性房室分离。病理性传导阻滞可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内、交界区及心室内,分别称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当激动通过房室旁路使部分心室先激动,称为预激综合征,此属于传导途径异常。
三、小儿心动过缓的诊断及检查
主要与下述疾病鉴别:
1.病态窦房综合征 运动试验或窦房结功能激发试验,心率增快不及原有心率的20%~30%,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窦性心动过缓可明显增快,但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早期表现。
2.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于注射阿托品或运动后,心率可成倍增加,而窦性心动过缓逐渐加快。
3.2∶1房室传导阻滞 有时受阻P波重叠T波中,注意T波形态有无隐藏P波,可帮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无异常,如并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实验室检查随原发疾病不同而异。
其他辅助检查:
常规做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他视临床需要选择。心电图特点:
1.常规心电图(清醒和休息状态)
(1)窦性P波,Ⅰ、Ⅱ为直立波,aVR导联倒置。
(2)心率缓慢:<1岁<110次/min;1~3岁<90次/min;3~5岁<80次/min;5~10岁<70次/min;10岁以上<60次/min。
2.动态心电图 特点(睡眠时):<1岁<80次/min;2~6岁<60次/min;7~11岁<45次/min;12岁以上<40次/min;运动员可<30次/min。
四、小儿心动过缓的症状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是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低于正常的范围,为小儿常见心律失常,但多无症状,确切发病率不详。 婴儿心率每分钟在100次以下,1~6岁每分钟80次以下,6岁以上每分钟在60次以下即可认为窦性心动过缓。严重过缓常出现交界性逸搏。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小儿,运动员,也可见于克汀病、伤寒、阻塞性黄疸病等。在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及结核性脑膜炎以及应用毛地黄、利血平时,心率也可缓慢。持久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之早期症状,应密切观察。
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做心电图或24h心电图时发现。对于病理性原因致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昏、胸闷。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听诊时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齐,心音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