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何预防儿童尿路感染
2017-05-0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秦梦槐
一、儿童尿路感染有哪些治疗方法
(1)药物的选择:细菌性尿感根据尿感的定位诊断及病原选药: ①上尿路感染选用血和肾浓度高的药物,下尿路感染选用尿浓度高的药物。 ②根据检查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③尽可能用低毒的药物。婴幼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伴有呕吐、神萎者,建议静脉用药。头孢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替代趋势。氨基糖苷类静脉滴注要慎用,时间不可长。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强,但7岁以下小儿慎用。磺胺甲噁唑(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适用于下尿路感染的治疗,一般用药5~7天。对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可用抗真菌药。
(2)治疗疗程:由于儿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临床上不易区分,新生儿和小婴儿尿路感染合并畸形的比例较高,短程疗法,包括单剂量疗法和3天疗法,在儿童中均不宜推广。采用短程疗法的急性尿路感染儿童,其复发率和重新感染的机会均大于2周左右的常规疗法。只有年龄大于5岁,尿路没有畸形,才考虑采用短程疗法。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经有效抗菌治疗,多于2~3天热渐降,尿常规迅速恢复正常,常规疗程为2周。对治疗恢复不顺利者应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抗生素,疗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愈后第1,2,3,6,12个月应随访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至少1年。
(3)复发患者的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天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50%的患儿可有复发,多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常见的原因有: ①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包括未选用针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和仅选用了肾组织内浓度低的药物,因而达不到有效的杀菌目的。 ②出现了耐药菌株:这在初次感染的病人很少见,如初次治疗后72h症状和菌尿未消失,应及时按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 ③l-型细菌:占肾盂肾炎复发的20%,根据其仅能在肾髓质高渗条件下生存,可通过多饮水来降低肾髓质渗透压破坏其生存环境,同时选用红霉素和氯霉素等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重新治疗。 ④尿路结石:尿路结石的存在可为细菌提供有效的庇护所,逃脱抗菌药物的杀灭作用而得以幸存,常在治疗中止后,成为复发的病因。 ⑤病原菌:除大肠埃希杆菌外,变形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在1岁以上的男童,初次感染的致病菌也以变形杆菌为主,对这些病人应按药敏选用抗生素,剂量要大,疗程要长,至少在6周以上;如菌尿持续存在或经2次6周以上治疗仍频繁复发,则要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以每晚睡前一次顿服为宜,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3~1/4,药物可选用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阿莫西林、头孢氨苄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等,或两种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菌株。应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再感染多发生在初次治疗后1个月以上,常见于女童,占再发性尿路感染的80%。再感染均为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起,常合并有尿路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再感染的病人,应首先采用10~14天的常规治疗,如症状和菌尿消失,继之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重新感染,可供选择的药物有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或头孢氨苄等,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4~1/5。如10~14天的常规治疗无效,应延长疗程至6周,有效者继续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无效者或当时有效但随后再感染频发,宜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方法同上,疗程至少1年以上,如确诊有尿路畸形,则需用至畸形被矫正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自行中止后1年为止。
(4)无症状性菌尿的治疗:此种情况大多无需治疗,因为抗菌治疗并不能降低再感染的发生率。不过,如果患儿合并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或继往感染留下肾内陈旧性瘢痕,则应给予积极治疗。否则,菌尿、并存畸形可促进陈旧瘢痕的发展和新瘢痕的形成,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肾性高血压形成,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无症状菌尿的治疗,先采用10~14天常规疗法,菌尿转阴后,给予小剂量长期预防,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与再感染病人的预防相同。
(5)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常有肾皮质瘢痕形成,并伴有肾乳头和肾盂肾盏的变形扩张,或持续的肾功能损害和肾脏挛缩。慢性肾盂肾炎大多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少数有尿路梗阻,不伴畸形者极少见。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有尿路畸形者或尿路梗阻者,应尽早手术。
(6)尿路畸形的治疗: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狭窄或肾结石引起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和膀胱输尿管反流ⅲ级以上,应予手术治疗。
二、儿童尿路感染治疗有什么原则
原则之一: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小儿尿路感染在选用抗生素时要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来定,据报道其与临床疗效的符合率为70%-80%。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药物在肾组织内分布浓度的不同,以及药物在不同的病人发挥作用的内环境不同,因此,临床疗效与药敏结果有时并不完全符合。
原则之二:合理选择抗生素及其疗程。临床在治疗小儿尿路感染时应根据尿路感染的定位、症状的轻重以及有无合并尿路畸形等综合分析。由于急性膀胱炎为粘膜浅层的感染,尤其是初发的病例,临床应尽可能选用尿中浓度高的抗生素,通常可采用短程疗法,但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小儿尿感定位困难,尤其是小婴儿,现许多学者仍主张采用10-14天的常规疗法。至于肾实质的深部感染,现多数主张采用血和尿浓度都比较高的药物,并尽可能选用抗菌作用强的杀菌剂。如果是复杂性尿感所致的肾实质感染,还需考虑到耐药菌株的存在,则常常推荐联合用药,同时应选用静脉注射以及适当延长疗程的办法。一旦症状控制后,还需长期给予维持量的治疗和随访。
原则之三:尽可能选择肾毒性小或副作用少的抗生素。小儿使用抗生素时要尽量避免造成肾实质的损伤。由于小孩,尤其是小婴儿,其肾功能尚不健全,对机体内水电解质以及毒物排泄的调节功能校差,因此,抗生素的选择既要强调它的有效性也要考虑到它的负面影响。
三、预防小儿尿路感染要注意什么
第一,预防要从孕早期开始
准妈妈在怀孕早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发生感染,对胎儿的泌尿器官发育不利。因此,在怀孕的早期就应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身心健康,让胎儿的泌尿器官健康发育。如果在孕期出现羊水较少的现象时,应该警惕胎儿肾脏发育出现异常,及早做b超确定诊断,以采取适宜的处理方法。
第二,宝宝出生后合理喂养
宝宝出生后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通常在1岁-1岁半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因此,3个月以内的宝宝,食物中最好不要加盐;3个月以后可以吃稍稍带一点点咸味的食物,6个月以上逐渐增加一点点盐,但每天不能超过1克,以免损害肾脏功能。
第三,宝宝腹泻时恰当补液
腹泻是3岁以内宝宝的常见病,严重腹泻很容易造成宝宝身体脱水,需要积极进行补液治疗。但补液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行,既要避免身体脱水,又要避免补液过度引起水肿,对尿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诱发尿路感染。
第四,不明原因的发烧应及早就医
泌尿器官先天畸形多与宝宝尿路感染有关,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手术矫治,可减少对宝贝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当宝宝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时,一定要警惕是否存在尿路先天畸形,及早去医院做尿液常规检查。
第五,注意会阴护理
宝宝的尿路感染与尿路污染密切相关,因此,妈咪要做好会阴部的护理,尤其是要注意宝宝会阴部的清洁。1周岁以内的宝宝除了要勤洗勤换尿裤、尿布,每次大小便后都要清洗宝宝的小屁屁外,还应注意清洗方法,即由前向后清洗外阴,然后再清洗肛门,女婴更应注意这一点。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更应每天清洗外阴。提醒一点,给男孩清洗外阴时,一定要扒开阴茎包皮,把隐藏在里面的污垢洗净。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尽早穿封裆裤。
四、儿童发生尿感的原因是什么
(1)生理特点:因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加上局部防卫能力差,易引起上行感染。小婴儿机体抗菌能力差,易患菌血症可导致下行感染。
(2)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前者较成人多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3)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简称尿返流):婴幼儿期常见。国外介绍患泌尿系感染10岁以下小儿中,35%~60%有尿返流。刘秀芝主任介绍,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有一段是在膀胱壁内走行,当膀胱内尿液充盈及排尿时,膀胱壁压迫此段尿管使其关闭,尿液不能返流。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膀胱壁内走行的输尿管短,很多小儿排尿时关闭不完全而致返流。细菌随反流上行引起感染。尿返流的危害在于导致反流性肾病及肾脏瘢痕形成,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返流的程度与肾脏瘢痕成正比。轻度返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重度返流多需手术矫治。因此,对泌尿系感染患儿查明有无返流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4)不合理用药:婴幼儿抵抗力较差,生病几率高,且通过自身免疫很难痊愈,直接导致用药机会的增加。用药不合理时,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不仅使患儿体内病菌的耐药性增加,也破坏了患儿尿道屏障,可能造成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侵入人体,增加了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