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辟谷几天为一个周期最好 全面了解辟谷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
2017-05-27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伍怜寒
一、初次辟谷几天为一个周期是最好的
辟谷的最佳时间和季节
冬天寒冷,辟谷以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热量降低,辟谷期间会感觉四肢冰冷,手脚发凉。夏天辟谷的话,因为没有能量摄入,再加上温度较高,人体汗液较多,体液会用失衡,有种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但从感觉而言,春秋之季辟谷相对来说比较合适,温度清凉,体感较好,但是从效果上而言,其实每个季节辟谷都是一样的。
初次辟谷几天为好
对于首次接触辟谷的人群,辟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是给人体代谢系统和消化系统一个适应的周期,辟谷应该遵循从半辟谷到全辟谷,从短期辟谷到长期辟谷的一个过程。首次辟谷建议半辟谷7天,辟谷期间需要喝水和适当的吃一些水果,并且需要多采气!
辟谷就是一种运用独特的传统道家方法,通过在一段时间内不吃五谷,从而改善人体内环境,提升自身免疫力和自愈力的方法。
辟谷的周期一般多久一次比较好
专家表示,如果您辟谷的目的只是为了简单的排毒养生,建议每年辟谷4次左右,次数太多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为了调理身体上的问题,如,肥胖,三高,糖尿病,脂肪肝等建议辟谷次数适当增加,特别是初次辟谷的次数建议每月一次,连续3-5次。如果身体情况大有改善或者痊愈,辟谷次数可以降低!
二、关于辟谷的历史
辟谷又叫却谷、却粒、绝谷、去谷、断谷。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
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古人也常把辟谷当做一种养生保健法则,《洗髓经》有“食少而服气,乃得享天年”之说,说明辟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史记·留侯传》:“张良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说的是以导引辟谷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凡行辟谷,一是要坚持食气,二是仍得食用谷麦饭食以外的杂食药饵。[3]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的论著《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训》也有类似的记载。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两件举世瞩目的气功文物:导引图和《却谷食气篇》。前者是绘有各种导引姿势的彩色帛画;后者是记载辟谷食气具体方法的帛书,是我国第一部辟谷疗法专著。据考证,帛书是汉初的写本,大约在高祖惠帝时期(公元前206—188年)。详其内容,可能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古逸书。
三、辟谷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服气辟谷
主要观点
辟谷食气主要是采用绵长柔细的呼吸方法。这一方法来源于仿生吐纳,所以又叫做龟息。道家认为,乌龟之
所以长寿,是因为它“食气”。气在人体内循环不止,不可或缺。气的运行包含着人体最深奥的秘密。古籍中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谷之前首先练习“服气”,不仅能抵御断食带来的饥饿与虚弱,还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历史记载
《艺文类聚》载,三国时有名的气功家郄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俯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百余日,颇苦极。后人有偶窥冢中,见俭而出之。后竟能咽气断谷。”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许多辟谷流派,形成了繁复的食气方法,如尹真人服元气法,太威仪先生用气法、太无先生服气法、茅山先生服内气法、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法以及灵宝功等,功种多样、方法有异,但其基本内核仍是柔缓细长的呼吸吐纳。
科学论证
人类是恒温动物,即便在睡眠中一动不动,仍然需要消耗能量维持体温和内脏活动,因而从科学角度来讲,服气辟谷并不现实。
禁食一天内,肝脏储存的糖原就已耗竭,由于红细胞和脑组织通常情况下只燃烧葡萄糖,因此人体开始把其他能源物质转化为糖以满足所需;禁食36小时后,肌肉蛋白质分解释放出氨基酸,肝脏在激素的影响下摄取丙氨酸来制造糖;禁食48小时后,机体开始大量动员脂肪来产生能量。不过脂肪并非“清洁能源”,在消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酸性产物,血液和尿液中酮体的含量迅速提高,体液的酸碱平衡开始经受考验。如果此时饥饿仍未解除,脂肪燃烧也无法满足生命需要时,人体不得不再次大量分解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功能单位,蛋白质大量分解带来的将是功能障碍。重度营养不良的人全身各器官都濒于衰竭,死亡也就不可避免。现代医学为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配制的静脉营养制剂,所含成分也无外乎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几大营养物质,同时辅以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电解质等必须物。
极端的服气辟谷支持者并不否认上述营养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营养素并非只能自食物中得到。“服气辟谷者是把空气和水当成了食物,而且这是最简单、最干净的食物”;“辟谷中所提倡的服气,则是配合腹部呼吸产生真空吸力,将空气吸入消化道” ;“道教的’服气辟谷’术的推理就是:唾液、空气、水通过吞咽、正确的呼吸法,进入消化道内,在体内合成营养物质,从而可以长期不食五谷而维持生命”;“辟谷术可诱导产生水分解酶、从而可利用水作为能量来源”。这些说辞显然已有将人的动物性生存转向植物性生存的倾向了,不过很可惜,这些描述仅仅只能在科幻小说中找到,而“水分解酶”,更无法想象能存在于水分占据一半以上重量的人体内。
服药辟谷
主要观点
辟谷在食气的同时,还需进食杂食和药饵。关于所服之药,各家各流派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杂食是芝麻、黑大豆、红枣、栗子、胡桃肉、蜂蜜及酒类。至于药物就更多了,有地黄、黄精、何首乌、枸杞子、天门冬、麦门冬、菊花、茯苓、白术、松子、柏子、苡仁、山药、杏仁、白芍、菖蒲、泽泻、石韦等。
还有一些辟谷人士只是提倡少食,在辟谷过程中仍进少量主食,这与节食其实并无二致。通观此类辟谷手法,其实质均是限制热量摄入。在修习中所服下的“药物”,有些是以脂肪为主,有些则以糖类为主,但其所含热量均远低于正常三餐。[1]
历史记载
宋朝官府修编的《太平圣惠方》中有“神仙辟谷驻颜秘妙方”,由茯苓、栗子、芝麻、大枣组成,熬成膏服用,要求每日2次,每次50克。《宋史·隐逸列传》载,陈抟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可见辟谷并不是绝食,不能套用现今通常说的不进任何食物、水饮的绝食概念来看待辟谷。
科学解释
科学研究发现,从低等生物真菌、果蝇到哺乳动物的小鼠和犬类,限制能量摄入均能起到延长生物寿命的作用,即“饥饿”的动物不但活得更久,并且活得更健康。
科学家猜测,之所以如此,也许是低热量食物减轻了机体氧化应激的后果。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与衰老密切相关的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标靶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在食物的刺激下活化程度也更高。
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很自然地会被推广到人类自身。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节食有助于延年益寿。不过,节食同样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只是长期进行所谓的“服药辟谷”,那么摄入的营养素难免失衡。科学的节食要兼顾各种营养的合理搭配,不可偏废。
四、辟谷的一些影响及误区
正面影响
由此可见,正确的辟谷不仅对人体机能无损害,而且还能提高人体的某些机能,在减肥健美、祛病强身、延
年益寿方面有积极作用。[3] 在减低主食和热卡摄入的同时增加体力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一系列代谢相关疾病。
对于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的首选方法就是节食。如果节食和改变生活习惯能够将血糖维持在合理水平,那么就不必求助于药物,这也是不少辟谷推崇者声称辟谷能够“治愈”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适用节食的疗法,某些糖尿病类型容易在饥饿的条件下诱发酮症酸中毒。因此对于患者来说,节食的具体操作要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并兼顾自身感受,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而不可盲目投身辟谷的怀抱追求“根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心血管疾病
由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节食和控制体重无疑也将使人们远离这一人类第一健康*的威胁。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是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的直接原因,节食则有助于降低血脂、逆转脂肪肝,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故此部分辟谷爱好者认为辟谷能够“疏通和软化血管”,其意义实际上也不外乎节食减肥带来的好处。
误区
在现代医学还未进入中国的年代,阴阳和气血是国人理解健康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之后,传统也没有丧失它的地位。站在传统一边,科学看上去未免机械和冰冷;站在科学一边,传统则未免显得含混、粗糙而迷雾重重。科学很难告诉你人的“元气”和“经络”是什么东西;同理,传统也不应标榜自己早已洞悉了科学的终极奥秘。
源于道家学说的辟谷养生法源远流长,然而在以辟谷为代表的一些传统养生的激烈主张者那里,科学概念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歪曲,科学思想则常常被曲解。人们多多少少会夸大辟谷的神奇功效,有些人甚至把辟谷描绘为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似乎经过几个周期的辟谷,绝大多数顽疾都可康复,这显然与客观事实不符。经验和理智都告诉我们,世上并无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面对疾病时相信科学、理性对待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