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中药到底好吗 小孩吃中药注意什么
2017-11-20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祝海云
一、小孩吃中药有影响吗
小孩长期吃中药好不好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吃天然中药比吃抗生素西药好,所以许多家长总让医生开一些调养的小中药,担心孩子生病,所以一直备着常年吃,可以更好的预防疾病,“中药无副作用”也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人体服用的药物都要通过肝脏解毒,由肾脏排泄。而孩子的身体在成长发育阶段,脏器功能尚未成熟,肝脏的解毒功能差,肾脏排泄的功能不完全,反而会加重这些器官的负担,所以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能经常滥用药。
想要孩子可以保持好的身体健康,比起吃药和保健品,平日可以通过饮食调节等方式减少孩子生病,比起中药,药膳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加强锻炼,避免积食和消化不良,注意室内通风和消毒,注意保暖等。并且只在孩子有症状后再根据症状服药,遵照医生开的处方给药,这才是科学的。
从以上可知小孩是不能长期吃中药的,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多加锻炼,同时注意营养的供给,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要一味的吃药,是药三分毒,对身体总会有影响的,如果孩子有疾病的症状,首先要先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避免危害发生。
二、孩子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一、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二、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喝中药的禁忌 孩子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三、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四、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阳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三、儿童中药如何煎服
煎药量:
因小儿体质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药较困难,因而小儿煎服中药方法要做到少而精。如3岁以下可煎至40毫升。分4次服下;3-7岁幼儿可煎至45毫升,分3次服下;7-12岁儿童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下,12岁以上儿童可煎至90毫升,分3次服下。
煎药方法:
发散药类,如花、叶类煎药时间要短;而补益药类,仁、梗、壳类煎药时间要长些,均以文火(慢火)为宜,煮沸后发散药可煎10分钟;补益药可煎20分钟。
喂药时间:
注意小儿煎服中药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用药时间,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服药,这样才能使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饭前服药容易刺激胃粘膜,饭后服药容易造成呕吐。
服药方法:
药物的温度要适中,过热容易烫伤婴幼儿咽喉、食道、胃粘膜等;过凉不但造成胃不适,肠道紊乱,还会影响药效。不要捏着婴幼儿鼻子灌药,免得药液呛入气管,可用小勺将药液顺嘴边慢慢喂进。药中不要加糖,以免影响疗效。
四、怎样让孩子乖乖喝中药
1、中药温度有讲究
人的舌头味感与汤药的温度有关。当汤药温度在37摄氏度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摄氏度,苦味就会减弱。但汤药温度高于37摄氏度时,易烫伤口腔黏膜及食管,因此,等汤药温度降至37摄氏度以下时,再给孩子饮服。即便如比,汤药的气味和口味依然还是很浓烈,这时让孩子含一小块冰,既不影响药物吸收,也可缓解口腔中的苦味。
2、用勺子喂到舌根部
人的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的表面和两侧,舌根部位的味蕾少点,所以药液即使流到舌根宝宝也不会感觉很苦。给宝宝灌药首先要选个合适的勺子,大小最好刚好让宝宝能含进嘴巴里。喂药时,让宝宝躺的臂弯里,头稍稍后仰,然后舀一勺药汁,注意勺子背面尽量不要沾很多药汁,宝宝张嘴时,把勺子伸到宝宝嘴巴里,尽量把药汁倒在宝宝的舌根位置,然后勺子不要急着拿出来,而是轻轻压住宝宝的舌头,让宝宝不能抿嘴,他会被迫把药汁咽下去,这样流在舌头表面上的药汁会很少,宝宝不感觉到苦当然不会哭闹了。
3、在玩耍中不定时喂服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把中药放到奶瓶里吸。喂的时候,每次让孩子喝2—3口,然后放他去玩一下,再给他喝2—3口。这样不定餐数地让孩子在玩耍中吃药,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玩耍中忘记药的苦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喂服需要注意保持药液的温度,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若温度过低,会伤害小儿脾胃,引起腹痛;温度过高,又易防烫伤小儿的食道。
4、用奖励的形式喂服
孩子们都喜欢甜味的食物,家长不妨在中药中加入冰糖,或者是把冰糖弄碎成绿豆般的小块放在一边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喂孩子几口中药,然后奖励一小颗,孩子看着碗里的冰糖,就会心甘情愿地喝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