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_ 要如何治疗和护理病毒性脑炎患儿

2017-07-18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邬尔岚

一、病毒性脑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病毒性脑炎中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发生最初的感染,肠道细胞上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人血,产生病毒血症,再经脉络丛进入脑脊液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症改变。

  2.很多病毒都可以引起脑炎,其中最为常见的毒,即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他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等。巨细炎多数为胎内感染,后天性仅见于免疫功能缺陷儿。

  3.肠道病毒在局部淋巴组织复制,疱疹病毒、麻疹和风疹病毒等在黏膜复应后侵入血流播散至多个器官。在器官组织大量复制,再次进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则可沿神经元直接神经系统。

  4.病毒入侵脑组织大量复制增殖可直接破坏神经细陉损伤的主要机制,由此也可激发宿主反应损伤神经系统,如血管周围炎、血管坏死和内皮增生等。

二、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具体有哪些

  1.精神障碍型

  这类患儿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抑郁、欣快、恐惧)、智能障碍(理解力、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联想能力等减退)、思维障碍(缄默、多语、言语零乱、妄想)及行为障碍(动作减少或增多、冲动、木僵状态)等。精神障碍多与意识障碍(谵妄、错乱、意识模糊)并存。根据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可分为类紧张综合征、类精神分裂症、类痴呆综合征等亚型。在疾病的进展期中,精神障碍的表现常有变化,如从精神运动兴奋转为精神运动抑制。一般在病程中均可检出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阳性锥体束征等。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脑电图、诱发电位、头颅ct及mri等常有一定改变,可与非器质性的精神病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鉴别。

  2.昏迷型

  患儿发病后迅速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或意识障碍。两侧大脑半球损害者,强表现为去皮质状态和睁眼昏迷;上脑干受损时出现去大脑强直;基底节受损进可出现震颤、舞蹈样作等锥体外系不自主运动;锥体束受损时出现偏瘫或双侧偏瘫。患者可因昏迷而并发肺炎,尿路感染等。昏迷持续时间不等,在意识障碍好转的过程中可出现精神异常。清醒后可残留一定的神经精神后遗症。

  3.类脑瘤型

  患儿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压迫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瘫痪、部分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等,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些虽然拟似颅内占位病变的症状,但起病急,病情迅速加重,从起病至症状顶点短者仅数小时,多数均在一个月内;颅内压急剧增高,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头颅ct 和mri检查均可见弥散性脑水肿和脑软化区等,均有助与脑瘤鉴别,但确诊有时需依赖开颅探查或立体定向钻孔穿刺进行脑组织活检。

  4.癫痫型

  患儿的临床表现与癫痫非常相似,但是在发病前无癫痫病史。常见的发作类型有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及其连续状态,部分性运动发作、复合性部分性发作或混合性发作。本型患者起病后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有些患者在癫痫发作前可有发热、头痛、头昏、呕吐、主动活动减少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弥散性异常,脑脊液检查轻度异常或正常,ct及mri可见弥散性脑水肿,单个或多个灶性病变等,为症状性癫痫的诊断提供了依据;散发性脑炎的其它表现有助本病的临床诊断。

  5.局限型

  患儿的病变位于大脑的某一局部,或者位于小脑或脑干。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单瘫、交叉性瘫、四肢瘫、运动性共济失调、锥体外系不自主运动、颅神经损害等等。根据起病缓急、疾病发展过程、脑脊液检查、ct或mri以及对试验治疗的反应与脑血管病、脑瘤、多发性硬化症鉴别。

三、要如何治疗和护理病毒性脑炎患儿

  一、治疗

  1、加强护理

  病程中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要供给一定的水分、营养及电解质。对出现精神症状的病儿要防止发生意外。观察是否出现脑疝的先兆。

  2、抗病毒治疗

  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以下药物可以使用:碘甙(疱疹净)、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丙种球蛋白,其他如转移因子,干扰素可以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均可应用。

  3、对症处理

  1.退热、止痉  高热可以引起抽痉。用物理降温或中、西药物退热。*或安定可预防或控制抽搐。

  2.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亦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4、其他

  其他系统受累时,如心肌炎、肺炎等应及时处理。病后遗留的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药物及训练等方法治疗。

  二、护理

  l.发热的护理:病毒性脑炎常会引起患儿发热,家长要注意及时监测患儿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体温>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静脉补液。

  2.精神异常的护理:对于有精神异常的患儿,家长要向患儿介绍环境,以减轻其不安与焦虑。明确环境中可引起患儿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可能的话,使患儿离开刺激源。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询问幻觉的内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看护和日常生活的细心护理。

  3.昏迷的护理:对于昏迷的患儿可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每2小时翻身1次,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动作宜轻柔;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体位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镇静,因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

  4.瘫痪的护理:对于瘫痪的患儿,家长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增强患儿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使家长掌握协助患儿翻身及皮肤护理的方法。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预防褥疮。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加强保护措施,防碰伤。在每次改变锻炼方式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正面鼓励。

四、怎样有效预防病毒性脑炎

  一、预防乙脑

  乙脑是蚊虫传染的,灭蚊是预防乙脑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消灭蚊子外,还防止蚊子叮咬,如装纱门、纱窗。睡觉的时候,可以挂上蚊帐或点上蚊香,另外,在乙脑流行期间,晚上最好不要让孩子光背在外面睡觉,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10岁以下儿童应在4~5月份开始接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注射。据上海市传染病院统计,凡注射了疫苗的一般都不发病,即使发病也很轻。所以家长不应忽视按时给孩子注射乙脑预防针。

  二、做好疫苗预防接种

  这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占50%。一般要求1岁接种2次,2岁加种1次,5岁再加种1次,共4次,若有遗漏者应去地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外来人口中有遗漏接种者也应去补种。

  三、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四、搞好预防接种

  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效果明显,保护率高。流行地区接种对象一般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乙脑灭活疫苗第一年需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一次;减毒活疫苗不分初免,每年一针至6岁,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注射剂量为6~12个月婴儿0.25毫升;1~6岁0.5毫升;7~15岁1毫升;16岁以上每次2毫升。因为疫苗接种后,大约40天左右才产生免疫力,所以一定要提前接种。在乙脑流行季节,用大青叶、板兰根、银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有预防作用。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乙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