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017-07-11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齐天荷
一、心绞痛的简要概述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冠心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所以普及宣传冠心病的知识,积极有效地防止冠心病是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大多数病人,尤其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中间综合征中的一部分,可能发生心肌梗塞,故又有人称之为“梗塞前心绞痛”[1] 。
心绞痛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由于心肌血液供应与需要之间失去平衡所致。其特点为胸前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关于心绞痛发病原理至今尚无定论,对其争议可追溯到本世纪初。COLBECK80多年前提出心肌缺血的疼痛是由于心室壁的牵张所致(即机械假说),20年后,Lewis则认为疼痛与心肌局部释放的某些物质有关(即化学假说)。这两派学说争论了数十年,现在看来机械假说已不太可能解释心绞痛,相反,化学假说却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实验证明,心肌缺血缺氧所产生的致痛物质有腺苷、乳酸、钾离子、氢离子和血浆激肽类等。心脏的感受器主要是交感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在内脏器官上的分布数量远不如躯体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小冠状动脉的近端。当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时,局部产生的代谢致痛物质刺激这些感受器,引发痛觉的神经冲动,通过第1-4胸交感神经节传导到相应的脊髓节段,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疼痛。因内脏产生的痛觉常反映在脊髓相应节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所以在心绞痛时反映出来的常是胸前区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并向左肩及左前臂放射,以此类推,可以解释心绞痛的众多不同类型。
对心脏予以机械性刺激并不引起疼痛,但心肌缺血与缺氧则引起疼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的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
心肌氧耗的多少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所决定,故常用“心率×收缩压”(即二重乘积)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心肌能量的产生要求大量的氧供。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的65%~75%,而身体其他组织则仅摄取10%~25%。因此心肌平时对血液中氧的吸收已接近于最大量,氧供再需增加时已难从血液中更多地摄取氧,只能依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来提供。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缺氧时,冠状动脉也扩张,也使血流量增加4~5倍。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血流量减少,且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心肌的血液供给如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左心衰竭等,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腔容积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压增高、心室压力曲线最大压力随时间变化率增加)和心率增快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或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如吸烟过度或神经体液调节障碍)时,冠状动脉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或在突然发生循环血流量减少的情况下(如休克、极度心动过速等);心肌血液供求之间的矛盾加深。病人在心肌供血量虽未减少的情况下,可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携氧量不足而引起心绞痛。
在多数情况下,劳累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值的水平上发生。
产生疼痛的直接因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疼痛感觉。这种痛觉反映在与植物神经进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即胸骨后及两臂的前两侧与小指,尤其是在左侧,而多不在心脏解剖位置处。有人认为,在缺血区内富有神经供应的冠状血管的异常牵拉或收缩,可以直接产生疼痛冲动。
三、心绞痛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1、心绞痛对所有发病过的患者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因为心绞痛疾病的出现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心脏的剧烈疼痛和发病时间的不确定另许多患者面临着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风险问题。
2、心绞痛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患者的身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用药,会导致心脏超过承受能力,导致心衰,甚至一些有心血管疾病和心梗前兆的患者也会出现身体失衡,影响心脏的运转能力。
3、心绞痛的发病周期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因此中老年人是患病的高发人群,需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检查,心绞痛还可能诱发脑部疾病,引起后遗症的发作,令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不适反应。
心绞痛最严重的反应是对患者有生命安全的威胁的,因此需要患者充分的重视起来,预防从我做起,身边常备保护心脏的药物。
四、心绞痛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1、控制盐的摄入量
少吃盐,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长期大量的食用氯化钠,会使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受损。心绞痛的患者每天的盐摄入量控制的6克以下。
2、控制脂肪的摄入
少吃脂肪、减少热量的摄取。高脂饮食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使血脂增高。高脂血症是心绞痛的重要诱发原因之一。
3、减少食用植物油的摄入
应当尽量减少食用油的量,油类也是形成脂肪的重要物质。但可以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动物油,每日的总用油量应限制在5—8茶匙。
4、避免食用动物内脏
因为动物内脏含有丰富的脂肪醇,例如肝、心、肾等。
5、戒烟戒酒
烟酒对人体的害处,众所周知,它不仅是心绞痛的诱因之一,也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6、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
7、多吃海鱼和大豆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
8、平时可多吃食用有利于降血糖和改善冠心病症状的食物,如大蒜、洋葱、山楂、黑木耳、大枣、豆芽、鲤鱼等食物;
9、尽量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胀气食物,如浓茶、咖啡、辣椒、咖喱等;
10、注意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易吃的过饱,以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