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妊娠高血压有什么症状_ 怎样预防妊娠高血压
2017-07-04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赵笑寒
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1.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于孕前及妊娠20周以前有无高血压、蛋白尿和(或)水肿、与抽搐等症候;既往有无原发高血压、慢性肾病、肾上腺疾病等继发高血压;本次妊娠经过有无异常。
2.体征 妊娠20周以后出现:
(1)高血压:测血压如有升高,需休息0.5~1h后再测。WHO专家认为血压升高需持续4h以上才能诊断,但在紧急分娩或低压>110mmHg时,虽休息不足4h也可诊断。过去以血压130/90mmHg为升高,现改为140/90mmHg以便与国际接轨。同时,对血压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但仍低于140/90mmHg者均不做异常诊断。因为North等(1999)及Levine(2000)做的5700例以上前瞻性研究证实血压上升但仍低于140/90mmHg者,母儿结局无异常,故现已不列为诊断标准。
(2)蛋白尿:应留清洁中段尿检查,如24h尿蛋白≥0.3g,则为异常。
(3)水肿:妊娠期可有生理性水肿。如经休息后未消失者,为病理性水肿。踝及小腿有可凹性水肿,以“1+”表示;水肿延至大腿以“2+”表示;水肿延及外阴及腹壁,以“3+”表示;“4+”系全身水肿或伴腹水者。如水肿不明显,但每周体重增加超过0.5kg者应注意有无隐性水肿。由于引起妊娠水肿的因素多,发生率高,没有特异性,故现国际上已不作为诊断先兆子痫的特征。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办法
PIH病因不明,尚不能完全预防。但做好以下措施,可减少先兆子痫的发生和发展成重症。
1.建立健全各级妇幼保健网,认真做好孕期保健,妊早期检查需测血压,以后定期检查,每次必需测血压、体重与尿常规。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可明显降低子痫发生率。
2.注意加强孕妇营养与休息 孕期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营养素。过去认为孕20周后补充钙(600~2000mg/d)和(或)低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可降低先兆子痫的发生。但Levine等(1997)总结文献中3篇共13 231例服钙与3篇共22064例服阿司匹林孕妇的病例对照,发现均无降低先兆子痫的作用。
3.加强高危人群监护 妊娠中期平均动脉压>85mmHg和翻身试验(roll over test)阳性者,孕晚期易患先兆子痫。原发高血压或肾脏病患者妊娠期易合并先兆子痫。有先兆子痫病史者下次妊娠易再发生先兆子痫。对上述人群应加强孕期检查。
三、妊娠高血压该如何诊断
社会不断进步,而产科医疗也不断进步,为了达到最高目标,使产妇的身体受到最小的伤害,而生下一个健康且优良的后代,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大的希望,然而妊娠 高血压约占怀孕之百分之七,它对于孕妇和胎儿潜在危险性极大,故早期诊断,控制血压,防止痉挛,与选择适当的时机产出胎儿与胎盘。
妊娠高血压是指妊娠中血压的收缩压高于一百四十或舒张压高于九十,或妊娠后期之血压比早期收缩压升高三十或舒张压升高十五即是。不过血压的确是需要至少两次间隔六小时以上的测量为准。若有高血压以外加水肿或蛋白尿,或二者皆存在则称子痫前症, 而子痫前症又加抽搐,则称之子痫症。
常见有初产妇、家族史曾发生过妊娠高血压,多胞胎、葡萄胎。已有高血压或肾脏疾病,胎性水肿胎儿等。
主要病变是全身性血管痉挛,而其中挛缩的结果会造成血液减少。临床常见之症状:全身水肿、恶心、呕吐、头痛、视力模糊、上腹部疼痛、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胎儿生长迟滞或胎死腹中。
四、妊娠高血压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子宫胎盘缺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初产妇,子宫膨大过度,腹壁紧张等,都会使 宫腔压力增大,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或减慢,引起缺血缺氧,血管痉挛而致妊高症。也有人认为,胎盘或蜕膜组织缺血缺氧后,可产生一种加压物质,引起血管痉挛,使血压升高。
2、免疫与遗传:临床上经产妇妊高征较少见。妊高征之女患妊高症者较多。有人认为与孕妇隐性基因或隐性免疫反应基因有关。
3、前列腺素缺乏:前列腺素类物质能使血管扩张,一般体内加压物质和降压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使血压维持在一定水平。血管扩张物质前列腺素减少了,血管壁对加压物质的反应性增高,于是血压升高。每天临睡前及起床后都是自我检测血压的好时机。不过有时激动的情绪、较为激烈的活动都会使血压攀升。如果第一次测血压时显示升高,那么不妨平静休息一小时后再测。若血压仍≥140/90mmHg,就要小心是否患了妊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