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婴儿腹泻不止怎样治疗 婴儿腹泻的危害介绍

2017-07-25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齐忆山

一、婴儿腹泻不止的中医止泻方法

  1、乳茶

  一些如茶,是有着防止腹泻的效果的。云南绿茶1克。将绿茶研细末,分3次用乳汁调服,连服3~5天。功能清热、消食、止泻。

  2、孩儿茶

  孩儿茶也是不错的,注意服用的次数。将孩儿茶研细,口服。1岁左右每次服0.15克,2岁以上服0.2克,每日3次。可清热、消食。

  3、儿科醋茶

  醋能够止泻,混合食用更好。绿茶1杯(约300毫升),食醋20毫升,二者混合,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功效和胃止泻。

  4、陈皮茶

  陈皮,煎水服用,也是效果不错的。茶叶5克,陈皮15克。以上两味用冷开水浸泡一昼夜。以水一碗,煎至半碗。1岁以下每次服20毫升;1~2岁每次服30毫升;3~4岁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

  5、车前米仁茶

  车前米仁茶也是能够止泻的。炒车前子、炒薏米仁各9克,红茶1克,白糖或葡萄糖少许。用法一:前3味共研细未,以白开水调服。用法二:前3味加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滤汁,加入少许葡萄糖或白糖调味即可,也可将3味研末,以沸水冲泡15分钟,加入少许葡萄糖或白糖即成。粉剂:每日2次,每次用药末3克,用白开水调服,3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汤剂:每日2剂,不拘时温服,3岁以下者酌减。功能健脾化湿、止泻。

二、小儿腹泻危害有多大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丢失。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惊厥。

  2、病毒性心肌炎: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肠套叠: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4、营养不良: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鹅口疮、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三、小儿腹泻的护理法

  1、宝宝腹泻不止,父母要怎么办?

  除了去正规医院治疗外,喂养必须缩短喂奶量,减轻肠胃负担。

  2、孩子腹泻“脱水”要如何补充水量?

  小于2岁的患儿,每次补充口服液50ML~100ML,每天摄入量,大于500ML。

  大于2岁者尽量多饮水,每天摄入量多于1000ML甚至更多。

  3、腹泻的孩子易致肛门周围皮肤的损伤,如何防止?

  尿布必须勤更换,更需用清水清洗屁股并吸干。

  4、妈妈可以自行给宝宝吃药吗?

  要注意小心用药,如果用药不当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从而加重腹泻。

  5、父母们时刻仔细观察宝宝病情的发展:

  根据宝宝不同病情,采用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温肾等功效的药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吴茱萸、白术、淮山药、茯苓等药物。也可使用外用药物,每天给孩子脐部外贴一贴丁桂儿脐贴,使用3-5天,同时配合使用口服药。

四、春天宝宝拉肚子怎么办呢

  春季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现在的父母看见孩子上吐下泻,就慌了,并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其实90%的拉肚子病儿都不需要输液治疗,只需用口服补液盐即可。由于拉肚子导致的脱水,输液反而会导致2-3天后拉肚子仍未止住的情况。一些病儿的父母,在治疗拉肚子病的过程中常要求医生给孩子用最好和最新的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性拉肚子非但没有任何治疗效果,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

  处理宝典:尽量多饮用“口服补液盐”以补充糖盐和水分,完全没有必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饮食以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不必刻意限制饮食。还可以口服肠道黏膜保护剂,止泻药物,同时还可以口服乳酸菌活性剂和双歧杆菌制剂等,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抑制引起肠道疾病的病原菌,保护肠道。

  春季宝宝怎么预防拉肚子

  1、加强食品卫生与水源管理。

  2、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夏季断奶。

  3、合理喂养,添加辅食应逐步进行。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前便后洗手,做好食品、食具消毒。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