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损伤怎样恢复_坐骨神经损伤常用的按摩手法
2017-10-02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齐尔珍
一、坐骨神经损伤一般要怎样恢复
西药: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但是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症坐骨神经痛患者可采用此方法缓解,口服这类药物不宜过多,否则对自己的肝脏和肾脏都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中药:外用药物的治疗,目前这种治疗方法也是治疗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这方面的临床专业药物有立正.藏药贴,立正.藏药贴是全球唯一直接针对风湿骨病研制的雪域高原生物药,它独有的西藏雪域高原生物活性因子,能轻易渗透软骨终板,直达病灶,彻底清除深层的致病因子,彻底治愈坐骨神经痛。
在身体出现疾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这样对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上面就是对坐骨神经损伤怎样恢复的介绍,通过了解以后希望很多朋友能够在治疗之后一定要多进行运动,另外饮食上也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定期到医院做好检查都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二、坐骨神经损伤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坐骨神经损伤的表现主是髋关节后脱位、臀部刀伤、臀肌肉挛缩手术伤以及臀部肌注药物均可致其高位损伤,引起股后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瘫痪,导致膝关节不能屈、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足部出现神经营养性改变。由于股四头肌腱全,膝关节呈伸直状态,行走时呈跨越步态。如在股后中、下部损伤,则蝈绳肌正常,膝关节屈曲功能保存。
1运动 如损伤部位在坐骨大孔处或坐骨结节以上,则股后肌群,小腿前、外、后肌群及足部肌肉全部瘫痪。如在股部中下段损伤,因腘绳肌肌支已大部发出,只表现膝以下肌肉全部瘫痪。如为其分支损伤,则分别为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支配区的肌肉瘫痪。
2.感觉 除小腿内侧及内踝处隐神经支配区外,膝以下区域感觉均消失。
3.营养往往有严重营养改变,足底常有较深的溃疡。
外伤史或注射史,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神经分支支配区肌肉瘫痪。小腿以下区域部分感觉丧失。肌电图检查可确诊。
很多人总是认为坐骨神经损伤就会导致屁股疼或者腰疼等现象,上面就是对坐骨神经损伤有哪些表现的介绍,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一般坐骨神经痛表现会影响到腿部和脚部的肌肉不能正常行走,以及腿脚发麻的现象,所以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多掌握一些疾病的症状之后及时的对症治疗。
三、有哪些原因会引起坐骨神经损伤
1、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2、马尾肿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甚至出现Froin征(脑脊液黄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确诊。
3、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4、腰骶神经根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
另外,还需考虑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有无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关节、髋关节、盆腔和臀部的病变,必要时除行腰骶椎X线摄片外,还可行骶髂关节X线摄片,肛指、妇科检查以及盆腔脏器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
四、坐骨神经损伤常用的按摩手法
常用手法1:
①以拇指自印堂穴开始,直推至发际10~15次,再从印堂沿眉弓至太阳10~15次。
②以指点揉百会、太阳穴1~3分钟。
③搓擦涌泉穴300次。
⑶痰火郁结型:听力下降,两耳如蝉鸣,自觉头部沉重,胸部胀满,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
常用手法2:
①以指按揉足三里、丰隆穴各1~3分钟。
②按揉胸腹部的中府、云门、膻中穴各1分钟。
③以掌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⑷脾胃虚弱型:耳聋耳鸣,过劳则加重,伴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部胀满,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
常用手法3:
①顺时针摩腹2~5分钟。
②以指按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
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看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坐骨神经痛的按摩手法也有一些了解了吧。但是,光有了解是不够的,想要做到好好的通过按摩缓解自身的痛苦,是要通过长期的练习的,此外,对穴位的不了解,建议还是咨询医生后再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