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婴感染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哪些人容易感染登革热病毒
2017-08-3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钱安雁
一、了解登革热相关知识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二)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的时候,曾经在广东比较流行,当时最小的患者年龄只有3个月,最大年龄86岁,但是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这个病症来的很突然,不少国家在此病消失十年后突然又发生了。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其流行与蚊种和蚊子密度有关。如果有传染源存在,又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均可发生该病流行。该病也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二、如何预防登革热病
防蚊灭蚊从源头截断登革热传播。
酷夏来临,加上多雨潮湿,蚊子无处不在。被蚊虫叮咬,除了瘙痒之外,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会患上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库蚊(黑蚊子)不传播,但不会由病人直接传染给其他人。简单地讲,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
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由于是蚊子传播病毒,因而此病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在广东,5-11月为高发期,海南省则为3-12月。实际上,登革热是广州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因为每年都有登革热病例,而且输入性登革热也十分的常见。
晚上骚扰人的蚊子一般都是库蚊,这种蚊子不传播登革热病毒,而花斑蚊多在白天活动,早上8-9点、傍晚5-6点是花斑蚊子出没的高峰时段,这种身上有黑、白色斑点的蚊子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所以,预防登革热的重点在于消灭花斑蚊,并避免白天被蚊子叮咬。
三、登革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在登革热高发期间如果被花斑蚊叮咬过,或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且有被花斑蚊叮咬的经历,就有可能会患上登革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卢建华指出,登革热的潜伏期为被蚊子叮咬后3-15天,平均为5-6天。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或通过蚊子传染给家人。
1、头痛发热:急性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2、皮下出血:面、颈、胸部潮红(皮下充血或出血)、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3、皮疹:病程第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持续3-5天。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登革热的症状有轻有重,在早期的时候,与感冒、流感等相似(也与很多其他传染病的早期表现难以区别),所以,医生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判断。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比如全身肌肉痛比流感还严重、全身出现出血点、肾衰竭等,医生高度怀疑是登革热时,还要给患者做登革热抗体的检查,不能单独依靠临床症状来诊断。
四、男婴感染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
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
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
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