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宝宝发育标准 五个月宝宝发育标准
2016-11-1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李冰枫
一、五个月宝宝的发育标准
说到五个月的宝宝发育标准,妈妈们首先关心的就是五个月的宝宝发育标准中的身体发育指标。五个月的宝宝,眉眼和五官已经逐渐长开,脸色红润光滑,变得更加惹人喜爱了。此时宝宝的身长和体重增长较前开始减慢,显露出活泼可爱的体态。一般而言,满五个月的时候,男宝宝体重5.3~9.2 Kg,身长60.5~71.3 cm。女宝宝体重5.0~8.4 Kg,身长58.9~69.3 cm。
五个月的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注意父母说话的方式以及发出的每个音节。因此五个月的宝宝发育标准中的语言发育指标就体现在宝宝开始用母语的许多节律和特征咿呀学语,尽管听起来好像没有节律,好像胡言乱语,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仔细的听,也会发现其中升高和降低的音律,好像在发问似得。
体重:[男宝宝] 6.0-9.3千克 [女宝宝] 5.4-8.8千克
身长:[男宝宝] 61.7.3-70.1厘米 [女宝宝] 59.6-68.5厘米
头围:[男宝宝] 40.6-45.4厘米 [女宝宝] 39.7-44.5厘米
囟门:正常宝宝5个月大时前囟门可随着头围的增加而略变大,但一般不大于3.0厘米,不小于1.0厘米,也不向外突出。此时宝宝的后囟门已经闭合。
牙齿:5个月有一部分宝宝开始长牙啦,但也有的宝宝还没有长牙,不过没关系。通常小宝宝开始长牙的时间差异都很大,正常范围是4~10个月。所以对现在还没长牙的宝宝,不用过于担心。
胃容量:5个月宝宝参考胃容量是150-200ml。
二、五个月宝宝有何喂养要点
1.喂养要点:五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吃辅食,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还必须依赖于母乳或奶粉,妈妈们也要给宝宝补充蛋黄、鱼泥、瘦肉等含钙量多的食物。
2.添加辅食要点:婴儿米粉、米糊、果汁、蛋黄、菜泥、肉末、豆腐、面条、水果泥等都可以成为五个月宝宝辅食的备选项,在辅食添加时要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从稀到稠,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固体食物。
3.辅食粥:宝宝长到5—6个月,乳牙逐渐萌出,消化酶逐渐增多,消化器官的功能也逐渐增强,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此时都应逐步添加婴儿粥了。
4.喂蛋黄:蛋黄中含有维生素B2,能预防口腔炎、口角炎,还含有母乳和牛奶中不足的铁质。蛋黄中丰富的磷脂,还能使宝宝的大脑发育得更好。妈妈可以为宝宝制作好吃的蛋黄辅食。将鸡蛋煮熟、剥壳,取出蛋黄,研磨成粉。开始时每天喂一只蛋黄的1/8,以后逐渐增加到1/4、1/2,直至整个蛋黄。蛋黄粉可用开水调和,在两次喂奶中间给宝宝吃;也可直接调入米粉。6个月左右可改食蛋黄粥;7、8个月时可吃蒸蛋(包括蛋清)了。注意:6个月内婴儿不宜喂蛋清。6个月内的婴儿消化道粘膜屏障发育尚不完全,而蛋清中的蛋白质分子较小,容易透过肠壁粘膜进入血液,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湿疹和荨麻疹等。
三、宝宝五个月的护理要点
本月护理提示:这一时期要尽量保证宝宝有优质睡眠,同时注意养成宝宝规律的作息习惯。妈妈们可以有意识地为宝宝把尿,但要注意把尿的习惯训练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配合宝宝的生活习惯,进行培养训练。
1.臀部护理:宝宝的小屁股天生就是那么娇嫩,角质层薄,防御功能又比成人低,因此护理宝宝臀部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细心。
2.婴儿枕头:孩子长到4—5个月时,脊柱颈段出现向前的生理弯曲。因此,为了维持睡眠的生理弯曲,保持头部舒适,这时可用全棉毛巾对折或同折垫于婴儿头下当枕头供睡觉用。
3.宝宝“三浴”:利用自然条件中的阳光、水和空气,对宝宝持之以恒地进行“三浴”锻炼,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对宝宝的健康成长,乃至终身都有好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妨让你的宝宝也加入“三浴”的锻炼行列。
四、宝宝五个月常见疾病预防
1.婴儿摇晃症候群
症状:当大人或外力施予部当激烈摇晃,或是将婴幼儿背在大人背上,却疏忽给予他们颈部支撑,都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产生许多后遗症,造成无法抹灭的遗憾。
治疗:抱着宝宝时,家长都应以手掌支撑住宝宝的颈部。若使用背带,应选择适合月龄并要有支撑颈部的功能的背带,避免头部少了支撑力而摇晃。
预防:在宝宝的颈部可自行挺直前,抱的时候务必以手掌托住其颈部,并且避免做反复在空中抛接等的危险动作。
2.婴儿贫血
症状: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等;呼吸、心率增快;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便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年长患儿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眼前有黑点等。
治疗:补充含铁食物,加铁的婴儿配方奶粉、含铁的米片或含铁的维生素滴剂等。
预防: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且吸收率高的辅食。
3.宝宝上火
症状:大便干、小便黄、口舌生疮、睡不香、眼屎增多、有口气等。
治疗:要培养宝宝喝白开水的习惯,补充宝宝体内所需的水分,同时也是在清理肠道,排除废物等。
预防:合理添加辅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保持合适温度和湿度、保证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