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调理肠胃的药 不吃药调养宝宝脾胃有妙招
2016-11-2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滕友绿
一、婴儿调理肠胃的药怎样用
对症用药。宝宝肠胃病是否因喂养不当造成,或是着凉引起,还是因为吃坏东西感染了肠道,发烧、拉的次数是否多,是否脱水,家长可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疾病的起因合理择药,自己难以判断的情况下及时送医。
避免一些用药误区。有些家长过于担心用药的副作用,宝宝患病后,仅给宝宝喝酸奶或益生菌补充营养,或给宝宝贴一些在非正规渠道购买的外用贴剂,殊不知,这样很容易错过疾病初发的最佳治疗期。
从用药的安全性出发,除非医生处方,给宝宝用药尽量不选用抗生素。因为宝宝的肠道菌群即含致病菌也含有益菌,是均衡可调节的,使用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有益菌,造成肠道菌群的紊乱。建议给宝宝选用一些中成药。
选药时尽量选一些方便宝宝服用的肠胃药。选择一些口感好、有甜味或水果味、容易入口的药物,如王老吉保济口服液,它药效温和、安全,口感微甜,好喝,宝宝无须逼迫可自己服用。作为一个经典的百年验方,保济口服液具有消食开胃、止腹泻作用,温和调理宝宝稚嫩的肠胃。
二、不吃药调养宝宝脾胃有妙招
疳积可针灸“四缝穴”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推康复医师江信军介绍,小儿脾胃不好,由很多原因引起,如疳积(即胃肠消化不好)、先天不足、后天护理不当等。对于疳积,可以通过针刺“四缝穴”来调节。“四缝穴”位于除拇指外的4根手指上,靠近手掌的手指关节横纹中央。针刺后,让油脂类的液体流出。每周针刺一次,连续针刺四次既可。一般针刺一次后,小孩气血明显改善,胃口也变好了。
“捏积”也可治疳积
此外,古时常用捏积治疗疳积等肠胃疾病。捏积,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手法,刺激身体某些经脉和腧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法十分符合儿童特点,不会给患儿带来什么痛苦,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按摩足三里穴促消化
对于疳积,可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而对于先天不足和后天护理不当的,江信军则推荐了足三里穴。家长每日给小儿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小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面黄肌瘦好转。足三里是脾经合穴,也是保健要穴。具体按揉方法是顺时针按揉。还可用相同的方法配合按揉背部的脾腧、胃腧,以加强保健的功效。
三、小儿肠胃不好是怎么引起的
1、饮食与环境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症状往往与饮食有关,许多患者常常主诉一些含气饮料、咖啡、柠檬或其他水果以及油炸类食物会加重消化不良。虽然双盲法食物诱发试验对食物诱因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但许多患儿仍在避免上述食物并平衡了膳食结构后感到症状有所减轻。
2、胃酸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会出现溃疡样症状,如饥饿痛,在进食后渐缓解,腹部有指点压痛,当给予制酸剂或抑酸药物症状可在短期内缓解。这些都提示这类患者的发病与胃酸有关。
3、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大约有30%~50%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胃窦胃炎,欧洲不少国家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认为慢性胃炎可能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影响胃的运动功能,也有作者认为非糜烂性十二指肠炎也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应当指出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轻重,并不与胃黏膜炎症病变相互平行。
四、小儿肠胃不好有哪些症状
1、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此型患者的表现以腹胀、早饱、嗳气为主。症状多在进食后加重。过饱时会出现腹痛、恶心,甚至呕吐。动力学检查约50%~60%患者存在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2、反流样消化不良突出的表现是胸骨后痛,烧心,反流。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但24hpH监测可发现部分患者有胃食管酸反流。对于无酸反流者出现此类症状,认为与食管对酸敏感性增加有关。
3、溃疡样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同,夜间痛,饥饿痛,进食或服抗酸药能缓解,可伴有反酸,少数患者伴烧心,症状呈慢性周期性。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和糜烂性炎症。
4、非特异型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表现不能归入上述类型者,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
5、诊断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首先应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除了仔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检外,应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多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即可基本确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