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误区_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2016-12-1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凡梅
一、幼儿健康十大误区
误区之一:牛奶+鸡蛋的早餐方式
如果早餐没有谷类食品,像馒头、面条、米粥等,就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其次,牛奶对于幼儿可以当水喝,家长可以在孩子喝完牛奶以后,给孩子喝少量的水用于清洁孩子的口腔。
误区之二:多给孩子吃钙片补钙
婴幼儿体内并不缺钙,而是缺乏促使钙被人体吸收的维生素D。因此用少量鱼肝油滴剂直接滴入孩子口中等食补的方式,其补钙效果将胜于吃钙片。
误区之三:孩子要多穿衣
温度高达近30℃,幼儿园的一些孩子仍然穿着毛裤。其实孩子运动时的热量常常比大人还多,家长只要让孩子穿得和自己一样多就行了。
误区之四:豆制品是蔬菜
豆制品可看作荤菜,如果孩子光吃肉末豆腐,就会缺乏蔬菜。而番茄炒鸡蛋则是适当的荤蔬搭配。
误区之五:孩子大便干燥需吃香蕉等
仅吃香蕉是不管用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要固定。
误区之六:孩子不能晒太阳
有些家长在孩子晒太阳时,给孩子蒙上纱巾、戴上帽子,有的甚至还隔着玻璃晒。正确的方法是给孩子晒头后部、手腕、脚腕、屁股,防止生病。
误区之七:内脏等于肝脏
内脏对孩子的发育大有裨益,很多家长拼命给孩子吃肝脏,以为这样就行了。实际上,内脏还包括心、肺、腰,而肝脏内经常存有有害成分,不宜多吃。因此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吃些其它内脏。
误区之八:吃零食有害健康
应该多给孩子吃些零食,补充体内营养成分。特别是身材瘦小的孩子,最好晚饭后就给他们吃零食,一直吃到睡觉前为止。上了小学的孩子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增强发育。
误区之九:蔬菜削皮吃有营养
其实蔬菜连皮煮汤很有营养,如带皮煮的萝卜汤、丝瓜汤。菜叶比菜梗有营养,比如煮青菜汤就很有营养。
误区之十:幼儿不喜欢吃肉
其实孩子不喜欢吃那种难以咀嚼的肉类,像鸡肉、牛肉、羊肉,孩子是喜欢吃那种易咀嚼的肉类,如牛蛙、虾仁、黄蟮。
二、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家长重知识技能培养轻自理能力培养。
笔者在家长问卷调查和与家长日常交谈中得知,家长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的态度极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不够重视。有的家长说:现在竞争激烈,孩子多学些知识技能吧;也有的家长说:现在还小,只要有两只手,长大了他自然就会做;
2、幼儿自理意识弱,绝大多数幼儿饭后不知道把桌上的饭粒捡起来,玩完玩具不会自己整理等;
3、幼儿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弱,相当多幼儿不会自己脱衣穿衣、不能独立用餐。
(二)部分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颇有偏差。
目前,教师对健康的概念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还不明确,对于健康概念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健康的观念还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观念上,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具体体现在:
1、忽视生活活动中蕴涵的教育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习惯于把生活活动单纯地看作是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是对身体的保育,而忽视蕴涵其中的教育因素;把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片面地看成管理手段,而忽视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活动中,忽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或是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但幼儿园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大都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轻视与忽视。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对这些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较少关注。
三、幼儿生病使用药物的误区
误区一:一生病就用药
常见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腹泻、感冒、咳嗽或是发烧,就着急忙慌,生怕病情加重,赶紧给孩子服药,希望能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危害:可能会损害身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或掩盖真实病情。
纠正: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越早用药越好。孩子偶尔地咳嗽、感冒、发烧,大可先观察一下:若孩子精神状况尚可,症状并没有影响日常的食欲和睡眠,先不急着用药。因为人体遭到外部病毒、细菌入侵时,会先激起自身的“免疫部队”进行“作战”,而人体的免疫力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作战”中“强大”起来的。若过于盲目用药,反而可能会降低身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并且过于着急用药还可能会掩盖一些疾病的症状,如孩子腹痛,立即用止痛药,可能会掩盖真实的病情(因为很多疾病的症状都有腹痛的表现),影响诊断。
但若孩子因生病而精神萎靡,严重影响了食欲和睡眠,那建议带孩子就医,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根据医嘱用药。
误区二:盲目联合用药
有些家长倾向于联合用药,如孩子发烧了,会同时使用中成药和西药,或者同时服用几种西药,以为使用多种“有针对性”的药能更有效地治疗疾病。
危害:可能使某些药物的成分叠加服用,因某些成分过量服用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纠正:联合用药,最危险的隐患是某些药物成分可能过量服用。因为很多不同种类的药(不论是西药还是中成药)中会有一些相同的成分,如中成药维C银翘片和西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若孩子发烧,既服用了维C银翘片,又服用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可能会引起乙酰氨基酚过量摄入,而可导致肝脏损伤。 即使是不同种的西药,同样有成分叠加的可能,如复方锌布颗粒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都含有“氯苯那敏(扑尔敏)”成分,若孩子联合服用了,可能会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
所以,西药合用、中西药结合使用都要慎重。使用多种药物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熟悉其中成分,最好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防止因为药品成分叠加服用而给孩子带来伤害。出于儿童用药安全的考虑,美国全面取消了用于2岁以下儿童的非处方复方感冒药。因此,这里也特别提醒家长,尽量避免给2岁以下的孩子使用复方感冒药(即含有止咳、退热或抗过敏多种成分药物)。
误区三: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服用
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小了一号”的大人,以为大人与小儿用药只是剂量的不同。于是,孩子生病时,有些家长会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服用。
危害:可能因小儿代谢、耐受性差而损害自身机体,产生严重副作用。
纠正:由于小儿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所以,不是所有成人药都可以减量给孩子服用的。
并且,有些成人药物还是婴幼儿禁用的,比如常用的抗过敏药和抗眩晕药盐酸异丙嗪,3个月以下小儿禁用;左氧氟沙星不宜用于小儿;金刚烷胺及含金刚烷胺的制剂(如“氨酚烷胺颗粒、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等),在1岁以下禁用;尼美舒利各种制剂禁用于儿童。中成药也是如此,如藿香正气水,因含酒精,故小儿禁用;仁丹因含朱砂,婴幼儿及儿童忌服。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好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以确保用药安全。
四、生活很容易造成幼儿健康的五大误区
错误一:让宝宝晚睡—影响宝宝生长
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喜欢睡懒觉,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能够睡一个舒服的懒觉,在夜晚的时候,也会较晚的哄宝贝睡觉,那这样宝贝第二天就会较晚的起床,但是家长这样做,其实是会让宝贝第二天起的更早,还会让宝宝的睡觉不足,营养宝宝的生长发育。
错误二:在宝宝床上放很多玩具—宝宝易误食
家长为了哄宝宝开心,会买很多的玩具给宝宝,让他们能够随时的玩耍,但是这样做其实反而是害了孩子,因为年幼的宝宝好奇心会很重,看到这些玩具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他,比如用嘴咬,这样无意之间就会发生误食的现象,危及生命。
错误三:带着宝宝凑热闹—宝宝易生病
年幼的宝宝抵抗力会很低,而且可爱的宝贝会引得他人的喜爱,当家长外出的时候,难免会有路人会逗宝宝,而人多的地方和路人身上都是携带病菌的,这样很容易让宝宝在无意间沾染上病菌,从而生病,所以妈妈们应该不要让陌生人随意接触宝宝。
错误四:捏宝宝的小脸蛋—引发口腔黏膜发炎
宝宝的小脸蛋,粉嘟嘟的很可爱,家长们看到后会都会忍不住的去捏一下,可是宝宝还小,育不成熟,如果反复捏小宝宝的脸,会造成宝宝的腮腺挤伤,引发口腔黏膜发炎。
错误五:让宝宝睡在爸妈中间—压到宝宝
宝宝出生后,其实家长们都为宝宝准备了小床,但是为了和宝宝更加亲近,家长们都会让宝宝和自己一起睡在大床上,可是这样有害与宝宝生长发育,因为大人夜晚呼吸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与此同时还会呼出大量的废气。孩子在生长发育的时候,耗氧量是很大的,这样会让宝宝在睡眠时出现缺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