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养生小常识 初秋养生吃什么
2017-03-1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孔靖雁
一、初秋如何养生呢
穴位按摩缓解病痛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按摩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加明显。
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两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个凸块(腓 骨小头)。以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足三里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以促进胃酸分泌, 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服茶助消化
茉莉花茶: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茉莉花茶素有胃部保护茶之称,有安定精神的效果,可以让人情绪稳定,舒缓紧张,心情舒畅。
茉莉花奶茶:消化功能不佳时,可以用热牛奶浸泡茉莉花,制成茉莉花奶茶,味道暗香,有辅助消化的疗效。
秋季护胃可防病
注意保暖:肠胃喜暖恶冷,暖散而冷凝,凝则伤胃。因此,入秋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特别是本身患有慢性胃炎的“老病号”,应及时增添衣物,夜晚避免腹部着凉。
少食油腻:入秋以后人们食欲回升,口味可能逐渐转“重”,不再像炎热酷暑时偏爱清淡食物。建议秋季应多吃清淡温润类食物,因为素食能保持胃肠冲合之气。不应太过摄取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增加消化系统负担从而诱发胃肠道疾病。
此外,还应减少食辛燥伤津食品,如辣椒、生葱、姜、八角、茴香、火锅、麻辣烫等,以免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影响。多喝水,多吃蜂蜜和水果也有防止秋燥的作用。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们忙着把一年的劳动收获。院子里堆满的粮仓给一家人带来希望和快乐。但是,这个时候也是养生的好季节,只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在来年去创造更好的生活。秋季养生是很有讲究的,养的好一年都好。
二、适合初秋养生吃的六大食物
第一菜:莲藕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最佳吃法:七孔藕淀粉含量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为合适。
第一果:花生
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营养价值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最佳吃法: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煮熟后的花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花生壳和内层红衣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第一补:山药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第一饮:黄酒
黄酒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等治疗作用。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放在热水中烫热,以35℃-45℃为佳。
第一肉:墨鱼
墨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熘、炖、凉拌、做汤均可,但为防秋燥,墨鱼做汤是比较合适的。
第一水果:梨
梨鲜嫩多汁,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最佳吃法:吃生梨能明显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冰糖蒸梨可以滋阴润肺、止咳祛痰,对治疗肺热咳嗽和喉咙痛等效果更佳。
三、初秋几个养生小常识
1 早睡早起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眼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2 益肾养肝多吃咸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3 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4 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的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5 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营养学家说,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所以,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专家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四、盘点初秋养生的四大注意事项
初秋养生:注意调整、增减衣物
潮湿闷热天气渐行渐远,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市民朋友应注意调整、增减衣物,预防感冒、颈椎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作,由于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与贪凉有关。因此,此时节要记得,通风开窗,注意保暖,不可贪凉。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也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
初秋养生:防肺燥,饮食润一点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初秋养生:防“秋乏”,晚上睡早点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初秋养生:防霉菌,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温度会逐渐降下来,虽然不明显,30℃上下,但是却给了霉菌适宜的繁殖温度,而且出伏以后的雨水会逐渐增多,只要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霉菌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便会生长繁殖。出伏以后如果不在家的时候要注意通风勤一点,准备换秋装的朋友,应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服装店里挂着很多衣服不发霉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