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心脑血管应注意什么 心脑血管病的用药
2017-06-03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唐雨寒
一、春季心脑血管有哪些要注意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春季心脑血管疾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以及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的习惯?
第一,要控制好血压,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要时常去医院检查血压,让自己的血压尽量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第二,重视防寒保暖,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过早地脱去冬衣,特别在寒流来袭的时候要增加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护好脑,护好背,防止因气温的变化引起血压波动和受凉感冒。
第三,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清淡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减少心脑血管中的胆固醇。
第四,保持良好心态,天气的变化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平时尽量做到情绪安定,处事不要过激,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好的心态。
第五,不要熬夜,养成好的作息习惯,熬夜很容易造成脑部供血不足,严重的还会猝死。
只有我们养成好的习惯,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虽然说疾病很可怕,但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疾病的发病率,也就能从根本上远离疾病了。相信上面有关春季心脑血管的保护方法和习惯能给大家带来好处!
二、心脑血管病用药三重忧虑
多——公费医疗的人乱用药多
有钱的和有权的人喜欢用最好的药,只要有适应症,就盲目追求多和好。
一个年龄70多岁的老干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血脂异常,跑了不少大医院、找过许多名医,每天吃二十四五种药。可感觉还不好。
专家告诉他用药要分类。一、哪些药是必用的。二、哪些是临时的,像安眠药。三、可用可不用的。四、没必要用的。给他的原则:少、精、对症、固定时间吃药。经过筛选,这位老干部每天只用9种药,过两三周后来电话说好多了。
另一个典型病人是一位男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搏难受。他找一次大夫加一种药,结果越吃越不好。
专家帮助他测心率并询问生活中有无烟酒嗜好。最后建议他停掉所有的药,注意休息。一周后病人好了,出国了。心律失常很常见,原因很多:没睡好觉、喝酒、生气都可诱发,休息好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吃药。
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安全,是治本的,这是历史的误导。中药最大的问题是对长期累积的效果和副作用没有总结,没有研究。有一位中医大夫吃含马兜铃酸的药治肾病,吃了十几年,吃得肾衰了,没治了,住到西医病房,没救过来。
在脑血管病预防上,尤其是我国北方,有点条件的患者总认为静脉注射比口服药物好,好多老人冬春季要输两次液通血管。后果是忽视了平时预防,带来浪费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病人乱用药的原因是贪多、贪保健、贪无毒有效,尤其迷信中药。 另一方面,有些人没有医保,没有钱,什么都没有,病得扛不住了,也只能用最便宜的药,效果差、副作用大。这些人在社会底层,是通常所说的草根阶层。
少——推荐药物只有30~50种
在市场上1000多种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中,真正为医生接受、用着放心的大概也就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30~50种了。
全国现有脑血管病人700万,年新发病人250万,年死亡120万。2003年,全国脑血管病直接住院费用97亿元,加上二级预防和康复,全国在这个疾病上全年花费300亿元。从商业角度看,疾病的市场需求是固定的。好多人就来抓这个商机。这个过程就出现了混乱。
比如,目前脑血管病用药种类数以千计。国内五六千家药厂,几乎家家都有脑血管病药物。尤其中药厂家没有哪家不生产,几乎一两个月就有一个号称新药的药物出来。国家新药审评标准不一,尤其中、西药是两个标准,疗效都说90%多,但真正为医生接受的并不多。
研发与临床脱节到什么程度?药厂说明书连病名都不对。如适应症叫脑动脉硬化,原来讲的脑动脉硬化实际上属于老年记忆障碍、老年痴呆早期、老年抑郁等脑功能障碍的范畴。脑动脉硬化这个病名10多年前就淘汰了,可现在的说明书还在用。有的药品说明书说治疗脑梗塞、脑栓塞,实际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小概念。说明书中有这些问题,上市时国家为什么批准?为什么没发现?
新药层出不穷,医生用药也有赖于厂家的培训。但厂家对每个培训都有利润的考虑,没有利润或不能带来利润的培训基本不去,尤其国外厂家不肯出这个钱。
临床实验如果由专家发起、专家研究,厂家赞助,还是可控的。如果由厂家发起研究、厂家赞助、厂家提供药品,问题就大一些。厂家主要用于推广药,目的很明确。专家多出于学术兴趣。现在厂家发起研究的占90%以上,专家试图控制研究不大可能。
加强研发与临床专家之间的联系,尤其中药更需要。但一般是国外大厂商联系多些,国内厂家就不大会在研发中主动与临床专家联系,更不会找我们做临床试验了,因为我们爱挑毛病。比如国产药批次之间质量波动很大,阿司匹林肠溶片,本该在肠中溶,但好多国产的到胃里就溶了,还有的在胃里不溶,到肠里也不溶,随大便拉出来了。
总之,医生不爱用疗效不确切、质量不稳定的药。心血管药用几天病好了,医生“牛”,病人也高兴;病不好是医无效还是药无效?弄不好再打起官司来,多烦。
怕——医生的无知比疾病更可怕
有些医生把个人经验放在比循证医学还高的位置,认为自己几十年都这么用药,没问题。这是目前推行心脑血管病治疗指南或规范的最大障碍。循证医学的最大点是不信专家信证据。
医生中还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倾向。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复发率20%,远高于全球12%的水平。这与医生在做治疗时不做预防医嘱或宣教有很大关系。
但也有很多问题是与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关的。
大城市的大医院比较好一些,用药有依据,药品做过双盲研究,循证医学研究用得较多。年龄大的医生相对注重参加学术活动。从心血管医生队伍看,上述两部分比较让人放心的医生也就占到5%,最多不超过10%,集中在中心城市三甲医院,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有一些大城市的医生,偶尔参加学术会,自己看点书。这些医生也多在大医院和教学医院,也许参加学术会少、知识有所老化,但不会太离谱,不开禁用和慎用的药,这类医生占多数。地市级中小医院、区级医院的医生,像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好多降脂药都没听说过。这些医生的情况更差一些。
最差的是边远农村的医生,比较闭塞。去年5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专家去三峡讲课。三峡地区受全国支援,新的镇卫生院,条件、设备不错。一些大点的医院ct、电脑都有。可就是一家ct、电脑都有的医院,内科病房不分亚科,心血管病人多,脑出血引起脑卒中的也很多。问怎么治疗,一个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大夫说用心痛定。心痛定属速效降压药,因高血压引起脑出血还用这药,血压忽上忽下,病人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方法其实早淘汰了。
高血压防治指南、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心率失常指南等血管病治疗指南目前有十几种。问这个主治医师,他连高血压指南都没看过。这个医生没有那么多信息来源,没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如何跟得上形势发展?他哪里去知道这些指南?
三、心脑血管洗澡注意事项
1.水温不要超过40℃
热水会使全身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导致心脏缺血缺氧,血压降低。因此,洗澡时水温不要超过40℃。从温度高的地方,突然来到温度低的地方,身上还没有保暖的衣物,会使血管受冷收缩、血压升高,因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要做好保暖工作,洗完澡出来时,多披一条毛巾,或在浴室里提前换好衣服。必要时,应使用电暖气或浴霸等电器。
2.淋浴时间勿超5分钟
洗澡时间长,容易使人疲劳,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严重者会致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甚至诱发心律失常而猝死。此外,洗澡时间过长,头部血液供应相应减少,易导致脑缺血而发生意外。因此淋浴3~5分钟即可,尽量避免泡澡,如果有家人陪伴,洗盆浴不宜超过20分钟。
3.洗澡宜在餐后1小时
洗澡一定要避免饱餐后或空腹,以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或者出现低血糖而晕厥。洗澡时间以在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此外,高血压老人冬天洗澡时,不要锁死浴室的门,洗澡时最好家里有人,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请求帮助。洗澡时要注意防滑,如果浴室地板比较滑,最好安装扶手或让人搀扶到浴室,以防摔倒引起外伤。
四、心脑血管疾病有什么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的一个统称。一般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通常同时会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据有关调查称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那么这种疾病的症状是什么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脑血栓::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
二、脑动脉硬化::常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出血等症状。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
四、心脏病:常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水肿、少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