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宝宝睡觉头出汗的原因 什么食物能缓解宝宝出汗
2017-06-13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赵雁玉
一、为什么宝宝睡觉时头爱出汗呢
小宝宝睡觉头出汗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多都属于体质虚弱、身体有病。家长认为宝宝体质虚弱,导致虚汗不止。其实,很多宝宝属于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出现在头颈,入睡后三十分钟就会发生,六十分钟后就不会再出汗。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活泼好动,有时就算上床了也会玩闹,入睡后头会出汗。生理性多汗指的是孩子发育正常,身体没有问题,也不是疾病而致的出汗。家长会习惯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决定宝宝的温度,会把宝宝捂得严严实实。宝宝大脑神经发育不全面,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代谢旺盛,过热刺激,只能利用出汗,蒸发热量,调节体温。
活泼好动的宝宝白天运动多,热量也多,身体无法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积聚在体内,到了晚间,体温会高达38℃左右。等到入睡后,热量会减少,交感神经敏感性会变差,身体就会出汗,发散热量,才能保持正常体温。
宝宝睡觉头出汗可能是喝牛奶、麦乳精及吃巧克力。入睡后身体会大量产热,只能利用皮肤的出汗才能散热了。而且,室温太高、保暖过度也会导致宝宝睡觉头出汗的,这些其实都是生理性出汗。
二、小孩出汗吃什么能止汗呢
1.黄芪红枣汤
黄芪15克、红枣20只同入锅,加水适量,文火煎1小时以上。每日1剂,分2~3次服用,食枣喝汤,连服15日为一个疗程。主治气虚表卫不固型小儿汗证。
2.黄芪羊肉汤
羊肉90克用沸水略煮,捞出后即用冷水泡浸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入羊肉与黄芪、淮山药各15克,加龙眼肉10克同煮汤,进食之前加盐调味。若孩子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服。有健脾补虚、滋养敛汗的功效,主治小儿病后体虚盗汗者,但阴虚太甚者不宜服用。
3.黄芪粥
黄芪30克加水煎成浓汁,加入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用适量红糖调服。每日2次,早、晚温服。有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主治小儿自汗证。
4.黑豆小麦粥
黑豆、小麦各50克共熬粥食用,主治小儿阴虚盗汗。
5.黑豆圆肉大枣汤
黑豆30克、龙眼肉10克、红枣30克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煨1小时。每日2次分食完,连吃15日为一个疗程。主治小儿表虚不固或营卫失调型汗证。
三、五种情况下的儿童属于生理性多汗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
有些活泼好动的孩子,白天运动量大,产生的热量多,机体没有能力将多余的热量通过出汗散发出去,热量积聚在宝宝体内,宝宝晚间体温可达38℃左右。宝宝入睡后,产生的热量减少,交感神经敏感性减弱,身体便通过出汗散发多余热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夏天天气闷热,卧室通风不良,宝宝更容易出汗。这种出汗在医学上称“生理性出汗”,一般都发生在上半夜刚入睡时,深睡后汗液便逐渐消退。对于生理性出汗,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这只是宝宝生长过程中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四、宝宝多汗有好也有坏处
好处:出汗有利于体温恒定 避免中暑
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便通过生理调节大量出汗,而汗液的蒸发则带走体表的热量,使体温不至于因外界的高温而升高,从而保持了体温的恒定,避免中暑。因此,出汗是人体为适应外界高温环境而出现的保护性反应。此外,汗液还可以使皮肤角质柔软,有滋润皮肤的作用。汗液还可以排泄代谢废物。
坏处:多出汗易缺水缺微量元素
出汗多的宝宝容易丢失更多的水分、盐和微量元素。可能引起缺锌,从而导致血锌降低。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视觉以及性发育密切相关。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于锌的需求量比较大。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增加一些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肉、动物内脏等,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锌剂,如葡萄糖酸锌、甘草锌等。另外,宝宝出汗多时家长要多给孩子喝水,保证代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