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婴幼儿腹泻的原因 如何治疗护理婴幼儿腹泻

2017-08-01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朱寒凡

一、导致婴幼儿腹泻的病因

  体质因素(30%):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感染因素(35%):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消化功能紊乱(35%):

  因饮食因素、不耐受碳水化物、食物过敏、药物影响、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二、婴儿腹泻的主要症状

  1、一般症状

  因腹泻轻征而异。

  (1)轻型腹泻:主要是大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科次,大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粘液,每次量不多,常见白色或淡黄色小块,系钙,镁与脂肪酸化合的皂块,偶有小量呕吐或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他周身症状,体重不增或稍降,体液丢失在50ml/kg以下,临床脱水症状不时显,预后较好,病程约3~7天,在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却常每日3~7次,色黄,常有粘液,有恶臭,大便检可见少量白细胞,大使性状和次数不稳定,迁延日久,营养情况越恶化,常继发泌尿道,中耳或其他部位感染。

  (2)重型腹泻:可由轻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数次至40次,开始转为重型时,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黄或黄绿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应,换尿布不及时者,常腐蚀臀部皮肤,表皮剥脱而发红,随病情加重和摄入食物减少,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而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色变浅,主要成分是肠液和小量粘液,呈碱性反应,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ml,多者可达50ml,镜下见脂肪滴,游动的细菌,粘液,重症偶见红细胞,白细胞可达每高部视野10个左右,患儿食欲低下,常伴呕吐,多有不规则低热,重者高热,体重迅速降低,明显消瘦,如不及时补液,脱水,酸中毒逐渐加重,少数重症起急遽,高热达39~40℃,频繁地呕吐,泻水样便,迅速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近十余年来,由於能提早就诊,严重的重型腹泻已明显减少。

  2、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

  以脱水,酸中毒为主,有时有低钾,低钙症状。

  (1)脱水:患儿较快地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甚至发灰,弹性差,前囟和眼窝下陷,粘膜干燥,腹部凹陷,脉细数,血压降低和尿量减少,脱水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陷,小便较平时略少;②中度脱水: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患儿萎靡,阵阵烦躁,皮肤苍白发灰,干燥,松弛,弹性差,捏起后不能立即展平,口周发青,前囟和眼窝明显下陷,唇及粘膜干燥,心音钝,腹部凹,四肢发凉,小便明显减少;③重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10~15%,患儿萎靡,淡漠,对周围环境无反应,皮肤苍灰,弹性极差,捏起后不易平复,前囟与眼窝深陷,眼不闭,结膜干涩,哭无泪,角膜无光,口唇发绀,粘膜干燥,不清,心率速,血压不易测出,腹深陷,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

  估计脱水程度时,应重视眼窝,前囟凹陷程度,低渗性脱水易出现皮肤弹性减低,而营养不良儿平时平时弹性就差,应予注意。

  不同脱水类型临床症状也有差异,低渗性脱水时因细胞外液丢失多,患儿脱水症状出现早且较重,但口渴较轻,而萎靡较重;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外移,细胞外液相对丢失较少,患儿口渴明显,发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偶有惊厥,眼窝,前囟凹陷较轻,手足较温,脉搏可及。

  (2)酸中毒:主要是精神萎靡,呼吸深长,呈吧息状,严重者呼吸增快,甚至昏迷,新生儿或小婴儿无或较晚出现呼吸深长,主要表现为嗜睡,苍白,拒食,衰弱等,估计酸中毒时,要注意患儿年龄。

  (3)低钾血症:多在水泻1周以上出现明显低钾,原有营养不良者出现较早,较重,一般患儿未输液前较少有低钾症状,输入不含钾液体后,随脱水酸中毒的纠正,逐渐出现低钾症状:精神萎靡,肌张力低,第一心音钝,再重则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如未及时补钾,低钾严重时可出现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肌麻痹,肠麻痹,膀胱麻痹,腱反射消失,心率减慢,心律不齐,心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可危及生命,血甭钾在3.5mmol/L以下多出现低钾症状。

  (4)低钙血症: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腹泻日久的患儿,常在轮液后出现烦躁不安,手足搐搦甚至惊厥等低钙症状,检查可见佛斯特氏和腓反射阳性。

  (5)低镁血症:少数患儿纠正脱水,酸中毒,补充钙后出现低镁性手足搐搦症,表现为手足震颤,搐搦,哭闹,易受刺激,不能入睡,个别患儿在额部或皮肤皱摺处出现红晕。

三、婴幼儿腹泻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

  结合临床根据辨证后的属型拟定以下各种治疗原则,寒湿泻者,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湿热泻者,治宜清热利湿,调中止泻;伤食泻者,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泻;脾虚泻者,治宜健脾益气,温阳止泻;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常用穴位

  腹、脐、七节骨、龟尾、脾土、大肠、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

  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疗法:患儿取仰卧位(可以家长抱在怀里,亦可躺在治疗床上,以下均类同)。医生坐于患儿右侧,用一手在患儿全腹部做掌摩法,手法宜轻,要有定向(即始终是顺时针方向的摩动);上腹、下腹和全腹部三者要有机结合,反复循环进行,约8~10分钟。继以上体位,医生用食、中、环三指分别安置于脐,左右天枢穴作三指揉,约l~2分钟。继而治疗手部穴位,补脾经100次,推大肠100次。最后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1~2分钟。患儿取俯卧位(同样可以家长抱在怀里,亦可躺在治疗床上,以下均类同),医生先揉龟尾300次,再推上七节300次。

  (2)随证加减:寒湿泻:加揉外劳宫100次,推上三关300次,再补脾经 100次。湿热泻:加清牌经200次,清大肠200次,清小肠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伤食泻:加补牌经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300次;按揉脾胃俞穴各1分钟。脾肾阳虚泻:加补牌经300次,补肾经300次,补大肠200次;按揉肾俞穴1分钟,横擦八髎穴以热为度。

四、婴儿腹泻的食疗保健

  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无花果5~7个,水煎服。

  2、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3、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调服。

  4、酸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频服。

  5、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

  6、绿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开水送服。

  7、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日2次。

  8、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9、山药羹: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

  10、糯米固肠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食用。

  11、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沸。

  1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 ,水煎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