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_如何进行状诊断
2016-11-1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郝访卉
一、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由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引起。根据流感杆菌荚膜所含多糖类抗原不同,将其分为a~f共6型,常致脑膜炎的菌型绝大多数为毒力较强的b型,已证实其抗原为多核糖磷酸(PRP),其次为f型,无荚膜不能分型者一般是非致病菌,在鼻咽部经常存在,细菌内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不产生外毒素。流感杆菌多先侵入鼻咽部,引起败血症,再发生脑膜炎。
一般发病较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缓慢﹐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疾患。经1~2周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角弓反张﹑前囟膨出﹑昏迷及惊厥;亦有部分患者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即出现较严重症状。具体症状视患儿年龄及就诊早晚而异。有明显前驱症状者较多,常见流涕、咳嗽等。经数天或1~2周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如颅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
二、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治疗
1.一般及对症治疗
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和水电解质平衡状况,维持内环境稳定,及时处理高热、惊厥等症候,有颅内压增高者应给予脱水药或利尿药。
2.病原学治疗
目前较公认的选择是三代头孢菌素中血脑屏障透过率较高者,常用药物与用药剂量为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对β内酰胺类过敏的患儿可选用氯霉素,分4次静脉注射。如无并发症,且细菌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则可换用氨苄西林治疗,疗程7-10天,国内多主张治疗2-3周。
3.并发症的治疗
(1)硬膜下积液如积液量不多则不必处理,积液量大,出现明显颅内压增高或局部刺激症状,应进行穿刺放液。
(2)脑室管膜炎应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同时可局部注入抗生素。
4.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和颅压高,增加患者耐受性,减轻其继发性损伤,改善总体预后,常用地塞米松,分四次静脉注射。
三、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症状诊断
1.儿童期脑膜炎
与成人临床表现相似,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病时神志清楚,病情进展可发现嗜睡、谵妄、甚至惊厥、昏迷,严重者在24h内出现频繁惊厥、昏迷,体检时可见意识障碍、颈强直、角弓反张、出现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巴宾斯基征阳性。
2.婴幼儿脑膜炎
由于婴儿前囟未合,骨缝可裂开,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可不典型,最先以激惹、烦躁、呕吐、面色苍白、继之嗜睡、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最易发生频繁惊厥。前囟饱满,布鲁津斯基征阳性是重要体征。
3.新生儿脑膜炎
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有时表现与败血症相似。发热可有可无、甚至体温不升、哭声微弱或呈高调、呕吐、拒食、呼吸不规则、发绀、黄疸、嗜睡、局部或全身隐匿性惊厥,查体可见前囟饱满、颈抵抗,少有其他脑膜刺激征。有时惟有腰穿检查脑脊液才能确诊,有些病儿直到尸检时方查出。
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与其它细菌性脑膜炎等表现并无不同,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由血液﹑脑脊液中及局部分泌物中查到病原菌;以免疫化学方法鉴定新分离菌的荚膜肿胀反应及从上述体液、浓缩尿等标本中检查荚膜物质,这些也可作为佐证。依据临床特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新生儿、婴幼儿、年长儿童的发病特点等,加上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
四、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护理方法
1.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每日4~6次。每次进餐前后,做好口腔护理。
比如:薄荷糖经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松菜: 松菜也叫大白菜,可用肉、鱼、蛋和蔬菜类等原料,经过精细加工而成的一种别有风味的食品。龙须菜 :龙须菜是一种野生名菜,属多年生藤状攀援植物,其天然野生藤茎可长达40~50米,属无性繁殖。
2.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
3.健康教育:应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各种疫苗,进行被动免疫。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