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反复发烧的原因 治疗宝宝反复发烧的方法
2016-11-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郝宛海
一、宝宝为什么反复发烧
宝宝发烧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可能由于宝宝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发烧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那么宝宝反复发烧的原因有哪些?
由于孩子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稍有不适就容易引起发热症状,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如果爸妈使用空调不当或宝宝喝水喝得少,不适应高温天气等都会引起反复发热的情况。
引起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是细菌、病毒入侵,引发呼吸道、肠胃感染,导致发烧。爸妈能做到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发育情况给予足够的营养,及时合理均衡地添加辅食。
特别要提醒爸妈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连续发热三天以上不见好转或宝宝出现高热、惊厥的现象时,要及时就医,以便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二、宝宝反复发烧怎么办
清楚孩子反复发烧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降温。那么,小孩反复发烧怎么办?
1、体温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儿童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爸妈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爸妈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并且要将宝宝及时送院治疗。
4、穿着。
应该少穿一点,但不能过少。有些父母怕孩子着凉或者想让孩子发汗,便给孩子捂很厚的衣服,甚至盖上厚厚的大棉被,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机体的散热,反而易使体温迅速地升高,诱发高热惊厥。因此,要根据环境变化增减衣服。
5、饮食。
因发烧会使孩子丢失很多水分,感觉干渴,所以需要不断地给孩子喝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还可以给孩子准备含水分比较多的水果,如西瓜,非常符合生病孩子的口味。另外,需要补充有营养的高热量食物,如:糖粥、鸡蛋羹等,需要少食多餐。发烧的孩子胃肠蠕动慢,不宜吃油腻的食物。
三、发烧病人的饮食宜忌
病人发烧时由于体温升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减退,无论是服用退热药还是自然退热,都是以出汗的形式来实现的,人体在发汗散热的同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及盐分。因此,发烧时最需要的是水,其次才是营养物质,发烧病人的饮食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喝水,供给充足水分。
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补充大量维生素。供给适量的热量及蛋白质,且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为主。
3、忌多吃鸡蛋:这是因为鸡蛋内的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一定的额外热量,使机体热量增高,加剧发烧症状,并延长发热时间,增加患者痛苦。
4、忌多喝茶:喝浓茶会使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且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进而使患者体温升高、烦躁不安。同时,茶叶水会影响药物的分解、吸收,降低药物的疗效。
5、忌多喝冷饮:如果是不洁食物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导致的发烧,胃肠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饮会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恶化而危及生命。
6、忌多食蜂蜜:发烧期间应以清热为主,不宜滋补。如果多服用蜂蜜,会使患者内热得不到很好的清理、消除,还容易并发其他病症。
7、忌多食辛辣食物:由于体温升高,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在此情况下乱吃姜、蒜、辣椒之类的温热辛辣食品,会以热助热,加重病情,不利于退热与早日康复。
四、发烧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烧。发烧是下丘脑前部对炎症介质所产生的反应。小儿长时间发烧或者发烧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
1、部分患儿可能会抽筋,甚至高热惊厥。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仅抽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2、由于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所以必须鼓励患儿多饮水。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儿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3、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1°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
4、小婴儿可能会因为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